三涂山

更新时间:2024-03-26 13:24

三涂山,亦称涂山、会稽,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北,是禹妻涂山氏的居住地域,也是夏王朝祭天的神山,夏禹曾率领诸侯首领,在三涂山举行祭天典礼。

地位环境

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河北岸。

历史典故

大禹娶妻

大禹在治理伊河水患时,迎娶了名叫“女娇”的涂山氏姑娘。“女娇”就是夏启的母亲,故被后世尊为“王母”。与“女娇”结婚三天后,大禹便又投入治理洪水的工作中。

涂山之会

夏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为了创建夏王朝的社会秩序,大禹决定在涂山举行祭天大典。《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北。“玉帛”是古代的实物货币。所谓“执玉帛者万国”,就是有众多方国部族向夏朝臣服,缴纳贡品之义。

《华阳国志·巴志》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会稽”本为前来会合稽首朝拜之义。因夏禹在“涂山”会合诸侯,故“涂山”便有会稽的称呼。因此,“会稽”即涂山。“巴蜀往焉”说明远处西南的巴蜀国,也来参加朝会。

《国语·鲁语下》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韦昭注:“群神,为主山川之君,为群神之主,故谓之神也。防风,汪芒氏之君名,违命后至,故禹杀之,陈尸为戮也。”《说文·山部》载:“嵞(tú),会稽山也。”《水经注·淮水》载:“涂山有会稽之名。”杨守敬疏引《述异记上》说:“禹会涂山,防风氏后至,禹诛之。”

诸侯方国到“涂山”朝会时,防风氏迟到,被“禹杀而戮之”。可见当时“禹已经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国王了”(郭沫若《中国史稿》)。也就是说,夏禹已拥有全国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正是国家权力形成的具体象征。

涂山女歌

中国最古老的情歌“候人兮猗(yī)”,相传为涂山氏女思念夫君大禹时所唱。大禹新婚不久即到远方治水,妻子在涂山之阳等他归来,唱出此句。该涂山就是三涂山,位于今嵩县城西的伊水之畔。

相关考证

“三涂山”是否就是涂山?“涂山”的具体位置、历史地位及其名义等,都是尚待澄清的重要问题。

涂山位置

“涂山”即三涂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载:“三涂山,在(陆浑县)西南五十里。”闻一多《天问疏证》说:“涂山本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

丁山《禹平水土本事考》指出:“余故谓‘禹合诸侯于涂山’‘娶于涂山氏’,不在渝州,不在会稽,亦不在寿春,其神话流传,应始三涂。”

钱穆《史记地名考·三涂》说:“《水经注》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即古三涂山也。禹娶涂山氏女传说当即此。”

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说:禹娶涂山“我以为涂山即三涂山的简称”。同时,吕思勉《先秦史》、孙淼《夏商史稿》、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郑杰祥《夏史初探》等,皆主此说。因此,“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北,乃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

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指出:“儒书言舜葬苍悟,禹葬会稽,虚也。《尧典》舜巡狩至四岳,四方之中,诸侯来会。禹王如舜,事无所改。巡狩本不至会稽,安得会计于此。”

从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来看,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域在今伊洛嵩山地区。大禹治水不可能远涉今安徽、浙江一带。“涂山”在今安徽怀远等说法,当是战国秦汉之际,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对大禹治水伟业的崇拜,大禹治水“足迹”逐渐广布全国各地后,出现的附会之辞。

历史地位

夏禹为什么要在“涂山”会合诸侯?不仅因为这里是禹妻涂山氏的居住地域,也有其更深层的宗教原因。

中华先民盛行天神崇拜的社会习俗。《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春秋繁露·顺命》说:“天者,万物之祖。”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日神崇拜的社会习俗。因此,《礼记·郊特牲》有“迎长日之至”的“郊祭”活动。《尚书·尧典》和殷墟甲骨文都有祭“出入日”的典礼。

涂山本是夏王朝祭天的神山。《管子·封禅》载:“禹封泰山,禅会稽。”“会稽”就是三涂山。《说文解字·示部》说:“禅,祭天也。”《白虎通·封禅》说:“言禅者,明以成功相传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华先民认为,祭祀神灵与兴兵征伐,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夏商时期,尚没有“封泰山”的观念。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就是夏禹率领诸侯首领,在三涂山举行盛大的祭天典礼。

“燔柴”祭天的古老仪式。《礼记·祭法》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吕氏春秋·季冬纪》说:“以秩薪柴,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高诱注:“燎者,积聚柴薪,置璧与牲于其上而燎之,升其烟气。”《周礼·春官·大宗伯》也说:“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实柴”乃“祀日月星辰”的祭名,是将布帛及牲体放在积柴上焚烧,使升e烟气升天,以祭祀天帝神灵。

三涂山的历史地位,还可从周武王望祭“三涂”故事得到证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营建东都洛邑时曾望祭三涂山。《逸周书·度邑解》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尚书·尧典》说:“望于山川。”蔡沈集传:“望而祭之,故曰望。”《广雅·释天》说:“望,祭也。”“三涂”,三涂山。“有岳”即太岳,在今山西省霍县境。“河”,黄河。“天室”即太室山,是嵩山的主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度邑”即规划营建东都洛邑的活动。这是周武王为营建洛邑到太室山举行祭天典礼时,对“三涂山”进行望祭的记录。

西周初年的天亡簋铭说:乙亥,王有大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佑王,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饎上帝。

“乙亥”指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乙亥日,“王”指周武王,“大礼”祭祀天地的礼仪。“凡”即《说文》所谓“转目视也”,“三方”指《逸周书》所说的三涂、太岳、黄河三方,“天室”即太室山,“天亡”即太公望。天亡簋铭与《度邑解》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为营建洛邑到太室山举行祭天典礼时,确有望祭“三涂山”的礼仪。

得名缘由

“三涂山”得名与其历史地位密切相关。在嵩县城西城关镇崖口村高山颠上的木门神庙前,立有宋代敕封的“木门神庙”残碑和清代的“义应侯庙”碑数通,说明这座庙宇本是供奉三涂山山神的庙观。庙里现存的北宋熙宁年间“义应侯庙”残碑记载有“勅旨已降,勅命木门神庙宜特封”等文句,说明这座古庙本名“木门神庙”,宋神宗时敕封为“义应候庙”。“木门”与“三涂”名义相通。故“三涂山”的本义当是人间通向天帝的道路之义。因为三涂山峰,耸入云霄。中华先民认为,这里就是人间通向天神的道路和门户。

“涂”通作除,有修除之义。《荀子·礼论》说:“斋戒修涂。”俞樾《群经评议》说:“涂之言除也。”《周礼·春官·典祀》说:“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修除。”郑玄注:“修除,芟扫之征召也。”《礼记·郊特性》载:“祭天,扫地而祭焉,于其质而已矣。”所谓“修除”就是在郊外祭天时,除去杂草“扫地而祭”之义。因此,“涂山”就是祭天的神山之义。

夏禹在涂山会盟诸侯,相当于现代举行的“开国大典”。《史记·外戚世家》载:“夏之兴也以涂山。”《新序·杂事一》说:“禹之兴也以涂山。”由此可见“禹合诸侯于涂山”,在夏代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文献记载

《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 年):“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

《元和郡县志》:“三涂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左传》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九州之险。”

皆指此山。

文物古迹

三涂山及其周围地区,有许多古老的历史传说和文物遗迹。

三涂山的主峰也叫“女几山”,“几”与“娇”音近义通,与禹妻“女娇”同名。女几山南麓有王母涧和王母庙,现存有汉代石刻、隋唐时期开凿的登山栈道、神马石等文物遗迹,还有宋代皇帝敕封的义应侯庙。此外,李白、刘禹锡、李贺等都有歌咏三涂山(女几山)的诗句,这些都是研究嵩县三涂山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考古工作者在嵩县德亭镇孙园村、城关镇青山屯村、何村乡阎村、库区乡横落山、田湖镇陆浑村、饭坡乡禹王山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有可能就是涂山氏的文化遗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