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海隆

更新时间:2024-01-09 22:25

东太平洋海隆(East Pacific Rise) 别称:东太平洋海岭,位于太平洋东南部,两坡平缓,相对高度较小,并呈快速扩张的海隆。

释义

东太平洋海隆是全球洋中脊的一部分,位于太平洋东部,它没有象大西洋中脊那样规模的中央裂谷,但有许多平行于峰顶的低脊和槽谷,表现为磁力异常。

形态特征

东太平洋海岭高出洋底2-3公里,宽达数千公里,侧坡比大西洋中脊平缓,坡度只有0.001%-0.002%。东太平洋海岭的侧翼上有很多火山,其顶部很少沉积物质。这个海岭在太平洋西南部新西兰和南极洲之间与印度洋中脊相连,向东北方向延伸,经过澳洲与南美之间的太平洋,直达北美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湾消失不见。在海湾入口处,新的海底以每年6厘米的速度增生,约等于其南段海岭的平均扩新值,比大西洋中央海脊的扩张值要大得多。有人认为东太平洋海岭进入加利福尼亚湾以后,继续北延与圣安德列斯相连,成为转换断层。然后在断层最后离开大陆的果尔达角(俄罗岗州西部)又重新出现扩张带,这就是果尔达海岭和胡安德福卡海岭。圣安德列斯断层每年平移(右旋)的速度也是6厘米。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

东太平洋海隆既是一个典型的快速-超快速扩张洋脊(扩张速率为50~150 mm/a,在其南部曾记录到172 mm/a的超快速扩张速率),也是一个热液活动区(点)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段。例如,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35 km长的洋脊段上,分布的热液点(site)就达149处。这些热液点大多分布在洋脊的轴部地堑、地堑断裂带、离轴的边缘高地(marginal high)以及洋脊翼部的海山上,水深2000~3000 m。在这些热夜点中分布着热液正在活动的喷口及其黑烟囱体、热液停止活动的多金属硫化物堆积体和成熟的多金属硫化物丘状堆积体。在热液正在活动的喷口处[包括低温热液喷口和高温(380℃)热液喷口],可以观测到多金属硫化物堆积体、喷口生物群落以及靠近或在喷口分布的Fe-Si-Mn羟基氧化物,而在远离热液点的离轴部位还可以观测到含金属沉积物。这些热液点及喷口不仅持续向近海底水体输送着热量和物质,维持着喷口生物群落的生存,还正在形成着含有用元素(Cu和Zn等)的多金属硫化物堆积体。

东太平洋海隆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分析

研究者采用PCR-RFLP方法对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古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古菌16SrRNA基因文库中随机挑取的296个阳性克隆分属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47.64%)、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44.93%)、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6.77%)和未分类古菌(0。68%),其中优势菌群为奇古菌门的亚硝化侏儒菌属(Nitrosopumilus,35.47%)和广古菌门的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27.03%),DHVE3、DHVE5、DHVE6、MBGB和MBGE类群在沉积物样品中也均有发现。另外,3个站位沉积物中古菌类群组成存在差异,S5-TVG1站位样品文库的97个古菌克隆分属奇古菌门(49.48%)、广古菌门(49.48%)和泉古菌门(1.03%),S14-TVG10站位样品文库的103个古菌克隆由奇古菌门(84.47%)和广古菌门(15.53%)组成,S16-TVG12站位样品文库的96个古菌克隆包括广古菌门(71.88%)、泉古菌门(19.79%)、奇古菌门(6.25%)和未分类古菌(2.08%)。研究结果表明,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丰富,存在着许多新的古菌菌群;不同站位古菌菌群结构以及多样性存在差异,这与其所处环境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