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绘画

更新时间:2024-06-10 10:47

仅从图像演变的历史来看,中世纪就是一个断裂地带,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写实消失了,无论是拜占庭的镶嵌画还是中世纪的手抄本都因其装饰性而变得风格化。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共同培育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

术语简介

中世纪绘画--为基督教服务的神圣艺术 :

罗马帝国在公元395年分裂为两部分:以罗马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又称作拜占廷。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农奴、贫民的不断起义和蛮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于公元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1452年,才为土耳其人所消灭。所谓“中世纪”(MiddleAges)是指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两个“高峰”之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基督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下墓室壁画(是早期基督教绘画的主要形式。《三个在火窖中的人》(图)是公元三世纪前后的作品,那还是基督教徒遭受迫害的年代。画面中三个受火刑的基督教徒仿佛借助了神力而逃离肉体的痛苦。同样表现受难场面,这幅画却完全没有《拉奥孔》表现的戏剧性(图)。作者仍然承袭了古希腊罗马的绘画风格,但他并不借此制造画面本身的视觉冲击力,他只在意对这个圣经故事的图解,他要将这个显示上帝慈悲和威力的故事通过象征的形象告诉不识字的教徒。

偶像崇拜一直是各类宗教颇有争执的一个问题。早期的基督教徒认为,如果以偶像来代表上帝,无疑会将刚刚摆脱蒙昧而信奉上帝的异教徒再次引入信仰的歧途,公元7世纪在拜占庭还发生了大型的“破坏偶像”运动。而公元6世纪末的格列高里大教皇却说:“文字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于是绘画走上了服务于宗教的发展方向,其自身的发展当然受到了限制。

公元6世纪意大利拉文纳的教堂镶嵌画图解了福音书的一个故事:基督用五个饼和两条鱼让五千人吃了一顿饱饭。庄严站立的基督左右各站了两个使徒,基督摊开双手,一边是饼,一边是鱼,没有多余的奢华细节,没有古希腊人那样戏剧性的描绘,画面构图单纯,一切都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这幅拜占庭镶嵌画与其说在向教徒讲述圣经故事,不如说更为了体现和张扬基督的永恒力量。画面上除了基督和使徒外,并没有画尽享福泽的人民,但基督威严的目光直透画外,让观画的人在单纯肃穆的图像中感受无边的威力。中世纪绘画的微言大义正体现于此。

镶嵌画是以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是教堂内部的主要装饰。拜占庭镶嵌画和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共同营造了中世纪教堂圣灵神秘的氛围。除了前述的那幅作品外,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镶嵌画《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和《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也是拜占庭镶嵌画的代表作品。画面上没有动作和变化的人物,比例被故意地拉长,而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在这两列人群的静立中传达出来。相比古希腊或古埃及的艺术家,中世纪艺术家更力图将他所感受的信仰的力量传达给观者。哥特式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镶嵌是以铅条分割构图,以小块彩色玻璃镶嵌其中,将抽象的图案和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产生奇异的光色效果。由于哥特式教堂的空间高而深,光线幽暗,透光的彩色玻璃镶嵌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光线问题,而且其班驳迷离的光色效果更加强了信徒们对神启光芒的体验。

除了早期基督教绘画以及镶嵌画,来自蛮族艺术传统的精致的手抄本插图也是中世纪绘画的重要形式。所谓蛮族指那些从北方入侵的民族,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萨克森人、丹麦人、维金人。北方蛮族的入侵给欧洲艺术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源泉。公元八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扫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希图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因而领导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整理古籍,著述立说促进了书籍插图艺术的发展。图示的两幅名为《圣马太》的插图都出自此期。《查理曼福音书》插图的《圣马太》表现手法严谨而写实,风格接近古罗马庞贝壁画。而《艾伯大主教圣经》插图《圣马太》则在前者的基础上拓展了构图的表现力和线条的流动感。圣马太的形象被裹挟在如风的线条中,仿佛在瞬间体悟于圣灵的引导。虽没有查理曼福音书的写实,但画面的感染力却胜于前者。加洛林文艺复兴将北欧的日尔曼精神和地中海的古罗马文明成功地融为一体,蛮族的装饰图案给西方中世纪艺术发展以新的启迪。诺森伯里亚著名的《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中精妙的插页让人叹为观止。十字架缠绕着龙蛇构成的繁复花边,盘绕纠结的形状让人眼花缭乱,但各种图案却呼应一致,设计和色彩相互统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