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腱

更新时间:2024-06-23 23:35

位于膈肌穹隆顶部,白色腱膜,有强弹性。会阴中心腱perineal central tendon或称会阴体perineal body,男性位于肛门与阴茎根之间,女性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

生理学解剖意义

纤维性中隔,长约1.25cm。位于会阴缝深部,两侧会阴肌间。有肛门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及成对的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和肛提肌等起止于此;直肠壶腹和肛管的纵肌层亦参与其组成。此腱有加固盆底的作用。

临床解剖

腹切开膈中心腱,阻断下腔静脉的心包内段行全肝血流阻断术的可行性。方法在25件成人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局部膈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膈中心腱前叶的形态和腱纤维的排列分层及血管分布情况。并在1具童尸上进行模拟手术,全身动脉造影标本1具,并拍片。结果左膈下动脉前支的右支起始处的外径为(0.92±0.38)mm,伴行静脉汇入左膈下静脉;右膈下动脉的前支的下腔静脉后支外径为(0.84±0.35)mm,其伴行静脉汇入右膈下静脉的后属支;右膈下动脉的前支的左支外径为(0.98±0.41)mm,伴行静脉汇入右膈下静脉的前属支。结论经腹切开膈中心腱阻断下腔静脉的心包内段行全肝血流阻断术是可行的。

影像解剖

正常胸膜很薄,除叶间胸膜外,常规CT上难以显示,在高分辨CT扫描(HRCT)图像上,胸腔前外及后外侧的肋骨之间可以显示1~2mm厚、呈软组织密度的线状影,它是由脏层胸膜、胸膜腔内少量液体、壁层胸膜、胸内筋膜及最内肋间肌五层结构共同构成。虽然在肋骨的内侧也有胸内筋膜覆盖,正常情况下,即使应用HRCT扫描技术,该部位亦不能显示上述线状影,除非有胸膜增厚。

胸壁分为五层:皮肤,皮下脂肪,胸壁肌肉,骨性胸廓及壁、脏层胸膜。

在CT扫描的每一横断面图像上,能显示多根肋骨,每根肋骨只能显示一小段,位置越靠前的肋骨起源越高。胸椎,胸骨柄、体及剑突,胸锁关节均可清晰显示。

胸壁肌肉包括肩带肌及肋间肌,在解剖上它们构成腋窝的边界。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上部胸骨及上部肋骨前面,止于肱骨大结节,胸小肌位于胸大肌后方,两者间有薄层脂肪相隔。在CT图像上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前方使之与骨性胸廓分隔。大、小圆肌和背阔肌位于肩胛骨外侧。前锯肌位于肋骨与肩胛骨之间,大、小菱形肌,脊柱伸肌群等在肩胛骨内侧后内方组成后胸壁肌群。

腋窝前壁为胸大、小肌,后壁为背阔肌、大圆肌,内壁为前锯肌及肋骨。其内有腋动、静脉及其分支、臂丛神经、肋间神经丛及淋巴结。

膈肌呈圆隆状分隔胸、腹腔,肌性部分又分为腰部和前外侧部,腰部起自双侧膈脚及内外侧弓状韧带,右侧膈脚起于第1~3腰椎的前外侧面,左侧起于第1~2腰椎,双侧弓状韧带由腰大肌及腰方肌上缘的胸腰筋膜增厚而形成,极少数病人在弓状韧带下方仍可见膈脚,需与淋巴结鉴别。前外侧部起自下六个肋骨、肋软骨及剑突,与腹横肌起点交织,在CT上较腰部更难识别,尤其在右侧。根据剑突附着点与中心腱顶相对位置不同,前部膈肌在CT上有三种典型表现:(1)中心腱顶高于剑突,为光滑或轻微波浪状线形结构,越过中线与对侧相连,占50%。(2)中心腱顶低于剑突,与对侧膈不连续,从两侧汇向胸骨,占30%。(3)中心腱与剑突处于同一水平,呈宽的条带状。正常膈肌与心脏及肝、脾相邻的部分在CT上因缺乏密度对比不能辨认,在严重肝脂肪变性或气腹时则可辨认。随年龄的增大,吸气时膈肌在CT图像上常可呈波浪结节状,左侧多见,呼气时可消失,不可误为种植转移。膈肌有三个裂孔,由前到后,自上至下为:下腔静脉裂孔、食管裂孔及主动脉裂孔。膈肌有四个薄弱区即膈肌前部的双侧胸骨后三角(Morgagni孔)及后部的双侧腰肋三角(Bochdalek孔),在正常人的CT扫描图像上不能显示。

胸壁、腋窝正常CT解剖(a~i)

a:肺尖上方10mm层面,显示第1后肋(1)与第1胸椎(T1)横突相关节及双侧锁骨(Cl),右侧胸小肌附于肩胛骨(Sc)喙突处隐约可见。前胸壁有胸大肌(PMa),后胸壁可见斜方肌(T)及其前方的斜方肌下间隙(STS),其内侧有肩胛提肌(Ls)。

b:肺尖水平层面,前方胸大肌(PMa)的锁骨起源显示,右侧胸小肌(PMi)构成腋窝顶,右侧第一肋(1)位置前移,第二后肋起始部(2)显示,右侧锁骨(Cl)与第一肋骨之间有右锁骨下血管穿行进入腋窝顶部移行为腋动静脉,正常臂丛神经与之伴行,在本图像不能辨认。

c、d:肺尖下方10mm层面及胸骨切迹水平(肺尖下方20mm层面)CT扫描,胸大(PMa)、小(PMi)肌构成腋窝前壁,双侧锁骨下动静脉自锁骨(Cl)与第一肋(1)之间出胸腔进入腋窝,左侧显示前面密度高者为注入造影剂的左锁骨下静脉(LSV),后方与之伴行的为动脉。右侧第三后肋起始段(3)显示。

e、f:胸锁关节水平及其下方10mm层面,腋窝前壁为胸大、小肌,后壁有背阔肌(LD)、大圆肌(TMa)及肩胛下肌(SS),内侧壁为胸壁及前锯肌(SA) (见图d);冈下肌(IS)、小圆肌(TMi)及斜方肌等其它肌肉亦可在此层面及其下方层面显示;锁骨头(Cl-h)与胸骨柄(Manu)关节相连;双侧第四肋(4)与胸椎体及横突关节相连,往前数分别为第三(3)、第二(2)及第一(1)肋骨;双侧第一肋软骨(1)与胸骨柄(Manu)最宽处外侧相连,第一肋全程显示完毕,并显示胸大肌的胸骨起源及胸小肌的肋骨起源。

g、h:肺尖下方50mm及60mm层面,双侧第五(5)及第六(6)肋起始先后显示,第四(4)、第三(3)及第二(2)肋位置前移,第一肋消失。

i:肺尖下方70mm层面,胸骨由柄移行为体(St),呈更规则的长方形,双侧有第二肋软骨钙化(2)与之相连,往后方分别可见第三(3)、四(4)、五(5)、六(6)肋。

膈顶下方10mm以下层面CT扫描(a~f)

a:肝顶层面,正常膈顶CT横断面不能显示,膈顶下方膈肌在横断面上呈环形线状软组织密度,分隔胸膜腔,圈内为肝脏等腹腔及腹膜后结构,下腔静脉经裂孔进入腹腔。圈外为充气的肺。正常情况下膈与肝不能分辨,肝脂肪变性时密度减低,膈可辨认(↑)。

b:a下方10mm层面,膈肌剑突起点显示,后方可见左侧膈脚位于食管及主动脉外侧。

c:食管裂孔层面,显示食管裂孔内胸内食管与胃贲门相连续(▲),右膈与前肋的关系亦显示。

d:肾上腺层面,胸腔内肺已不能显示,膈脚后方为胸内降主动脉及后纵隔脂肪,前方可见腹膜后结构如肾上腺、下腔静脉、肾旁间隙脂肪及腹腔内结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