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更新时间:2024-08-13 19:34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语: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是东南欧国家保加利亚的一个历史曾用名,成立于1944年9月9日,结束于1990年11月15日。

发展历史

建国前历史

保加利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色雷斯人是在保加利亚土地上居住的最早居民。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征服了色雷斯各部落。到公元前1世纪,色雷斯人又为罗马帝国所统治,大批色雷斯人沦为奴隶。著名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即为色雷斯人。公元395年色雷斯人处于拜占庭帝国统治之下。公元681年,自多瑙河北岸南下的斯拉夫人和自高加索北部西迁的保加尔人战胜拜占庭帝国,建立了保加利亚国家,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1018年再次被拜占庭帝国吞并。1187年通过著名贵族阿森和彼得两兄弟领导的战争,保加利亚重获解放,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王国。1396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保加利亚。1877年爆发俄土战争,土耳其败,保加利亚于1878年宣布独立,结束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长达500年的统治。保加利亚建立了公国,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于1915年8月同德国签订秘密友好同盟条约,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结成军事同盟。战后,根据1919年签订的纳伊和约,保加利亚作为战败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通往爱琴海的出口。1923年6月,保加利亚军人集团发动政变,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保共于9月领导了反法西斯政权的武装起义,但遭失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于1941年3月加入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保共、农民联盟等党派领导开展了游击战争。1944年9月9日在苏军的帮助下,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了武装起义,推翻了法西斯统治,保加利亚重获解放。

季米特洛夫时代

轴心国成员保加利亚王国在1944年9月7日向纳粹德国宣战,9月9日的社会主义政变造成了一个由祖国阵线领导的政府成立,该“祖国阵线”受保加利亚共产党支配,让保加利亚共产党登上了保加利亚的政治顶峰。1944年至1945年上演了一场针对反共主义者的大规模斗争运动,矛盾在共产党员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回国后进一步激化,他在演讲中表示共产党不可能和任何反对者合作。

在数周后的议会选举中,社会主义者以88.1%的选票取得胜利。1946年9月,在关于是否保留君主制的公投中,希望废除君主制的票数高达95.6%。年轻的沙皇西美昂二世和他的家人被迫离开保加利亚,共产党的第三号人物瓦西里·科拉罗夫就任“共和国临时主席”,这标志着保共完全统治全国的开始。

在1946年至1948年共产党巩固了他们在保加利亚的统治。1946年10月的制宪大会选举中共产党再次获得多数选票,1个月后季米特洛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或称总理)。1947年12月,制宪大会在苏联法学家的帮助下仿照1936年苏联宪法完成了所谓“季米特洛夫宪法”。1948年,反对派几乎被完全打倒,社会民主主义组织被迫与保共合并,此外保加利亚农业人民联盟将自己转型为保共的忠实合作伙伴。

在1948年至1949年,东正教伊斯兰教新教天主教宗教组织都被限制或禁止。保加利亚正教会虽被保留,却遭到极大地限制,而且教会逐渐被共产主义者渗透。

契尔文科夫时代

季米特洛夫在1949年逝世,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由以维尔科·契尔文科夫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领导,瓦西里·科拉罗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一年后科拉罗夫逝世,契尔文科夫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他开始迅速、有力地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并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镇压了农民的叛乱。劳教所被成立,其中在最高峰时有100,000人。数千名持不同政见者被判刑,许多都在劳教所中死亡。保加利亚和希腊南斯拉夫的领土问题被再次引燃。

然而,斯大林之死让契尔文科夫在党内支持者的实力变得薄弱。1954年3月,契尔文科夫失去了总书记的职务,取代者为年轻的托多尔·日夫科夫契尔文科夫继续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之后,保加利亚共产党谴责斯大林主义,进而讨伐契尔文科夫的威权主义。1956年4月保加利亚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批判和肃清部长会议主席契尔文科夫的“个人迷信”,他的部长会议主席职位也被安东·于哥夫取代。

日夫科夫时代

日夫科夫在之后的33年统治保加利亚。此时的保加利亚完全忠于苏联,同时在国内推行温和政策。1949年的科斯托夫案被平反;言论自由政策被有限度地还原,当局也结束了对教会的迫害。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希腊的关系逐渐恢复。

1956年,波兰(“波兰十月”)和匈牙利(十月事件)的动荡并未波及保加利亚,但是保共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对电影、知识分子和文人进行约束和限制。在1960年代一系列经济改革正式实施,使保加利亚的产品销售量超出预计数额,也使得国家拥有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少有的生产大宗商品的基础,例如香烟和巧克力。保加利亚亦是东欧人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1962年11月,安东·于哥夫社会主义法制日夫科夫兼任部长会议主席。1964年,在苏联领导人由赫鲁晓夫转为勃列日涅夫的过程中,日夫科夫保住了自己的职位。在1968年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保加利亚站在了苏联一边,再次显示了自己对苏的忠诚。此时的保加利亚普遍被视为东欧阵营中最为亲苏的国家。

1971年新宪法执行,国家元首的称谓改为国务委员会主席,由总书记日夫科夫担任,斯坦科·托多罗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

日夫科夫虽然不是一位斯大林主义式的“暴君”,但从他自己70岁的1981年开始,日夫科夫结束了自己推行的温和政策。这一倾向可从对占保加利亚国内人口10%的土耳其人同化政策中看出。1984年冬,土耳其系居民被禁止使用土耳其语,并被强制改为保加利亚式姓名。许多土耳其系居民逃往土耳其,使得劳动力短缺,造成了保加利亚南部的农业生产陷入倒退。保加利亚和西侧诸国的经济关系也冷化了。

共产体制的结束

在亲西方的留德米拉·日夫科娃托多尔·日夫科夫之女)的推动下,保加利亚的社会和文化逐渐变得开放。1980年代后期苏联的“新思维”也给保加利亚带来了影响。保加利亚共产党和日夫科夫都逐渐无法抵抗要求改革的呼声。1989年10月索菲亚发生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示威,1989年11月,示威进一步扩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保加利亚共产党指导部的一些人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对此反应迅速。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辞职。前外交部长佩特尔·姆拉德诺夫成为最高领导人。

保共的行动仅仅为他们争取了很短的喘息时间,姆拉德诺夫承诺他将开放政权,甚至执行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示威活动在全国迅速蔓延,要求保共下台的呼声越来越大。1989年12月11日,姆拉德诺夫又在电视上宣布保共已放弃权力。1990年1月15日,保加利亚国会宣布正式停止保共的“领导地位”。2月,保共放弃一党专政体制,更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6月,保加利亚举行了1939年以来首次自由选举,保加利亚成为多党制国家。11月,国会通过投票将国名从“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并删除了国旗上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国徽(1997年新国徽启用)。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正式结束。

地理

保加利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南部。北面与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接壤(多瑙河为边界),东南面毗邻土耳其和西南面希腊,西北面和西南面毗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东濒黑海。面积111001.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8公里。东保加利亚滨临黑海,多瑙河是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的界河。巴尔干山(意为“多山的地方”,在保加利亚境内称为“老山”)将保加利亚分为北部的多瑙河平原和南部的色雷斯低地。

政治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一党制国家,保加利亚共产党全方面建立了职官名录制度。保加利亚的宪法经过了多次修改,其中日夫科夫宪法实行的时间最长。该宪法的第一条对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概括:“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村庄和城市中的劳动人民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和政治的主导力量是保加利亚共产党。”

人民委员会代表国家进行地方自治,他们的作用是在各自的管辖区域,结合民意执行保共的决策。1980年代后期,全国人口约10%皆为人民委员,是保加利亚历史上的最高峰。

国家象征

国旗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国旗由三条同样大的水平横向区域组成,上部为白色,中部为绿色,下部为红色,左上方的白色区域绘有国徽。这些颜色代表自由与和平(白色)、森林与农业(绿色)和为自由战斗所洒的鲜血。

国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国徽为盾徽。蓝色盾面上为一头金狮,周围环绕着饰带和麦穗,麦穗由两面保加利亚国旗覆盖,饰带上有着“1944”与“681”的字样,分别代表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的建国年份(不确定,欢迎指出问题),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年份,正上方有一枚红色五角星,正下方有一金色齿轮。

军事

在1946年保加利亚成为人民共和国后,军方立即采取了苏联的军事模式和学说。国家获得了大量的苏式武器装备,保加利亚的国内军用车辆生产力逐渐强大起来。在1988年,保加利亚人民军保加利亚语:Българска народна армия)共有152,000人,分别在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中服役。军队中共有约3,000辆坦克、2,000辆装甲车、2,500门大口径火炮、500多架飞机、33艘舰艇,以及67座飞毛腿导弹发射器、24座OTR-23 “奥卡”(北约代号SS-23 “蜘蛛”)导弹发射器和几十座9K52 “月亮-M”(北约代号蛙-7)战术火箭发射器

经济

经济体制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其他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相同。1940年代中期,当农业集体化开始时,保加利亚还是一个农业国,全国8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保加利亚所有部门的生产机构和设施都被国有化私营经济在保加利亚逐渐销声匿迹。尽管集体化政策给其他国家带来了许多困扰,但该政策使保加利亚的农业生产力大增。大规模的机械化使得劳动生产力得到增长。为了弥补人为降低消费品价格带来的损失,政府每年都花费许多资金用于此。

工业化

契尔文科夫时代奉行的斯大林主义为能源部门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在该时期,国家建设了多个水坝、水电厂、化工厂和矿厂。战时经济系统被取消,医疗保健和教育部门得到了发展空间。这所有的一切都依靠政府进行严格管控。来自劳教所的工人队伍和“保加利亚旅队运动”(一个号召年轻人自愿工作的青年运动)参与了其中的许多建设工作。

1960年代,日夫科夫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对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保留计划经济模式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轻工业、农业和旅游业,也包括信息技术。盈余的农产品被允许出售,让物价更为低廉,国家亦进口了许多新的轻工业生产设备。保加利亚也是第一个从可口可乐公司获得授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的可口可乐拥有西里尔字母商标。尽管保加利亚的经济较为稳定,但是他同样拥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贸易完全依靠苏联,且策划者不考虑一些产品是否拥有消费市场。这导致了某些产品出现冗余现象,而另一些商品则出现赤字现象。

外贸

除了苏联,保加利亚的其他贸易伙伴有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一些非欧洲国家,例如蒙古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各国也是保加利亚产品的大进口商。该国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拥有良好的贸易关系,例如西德和意大利。为了打击产品的低质量现象,1970年保加利亚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包括了各种产品、机械和建筑物的质量要求。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人均GDP在东欧国家中较为平均(见下表)。资料显示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购买力较低,主要是由于其商品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更大的可用性。根据官方统计,在1988年几乎100%的居民家中都有电视机;95%的人拥有收音机;96%的人拥有冰箱;40%的人拥有汽车。

汽车工业

自1965年起,西欧的许多公司都选择在保加利亚建造工厂以在东欧出售他们生产的汽车。法国的雷诺雪铁龙、意大利的菲亚特阿尔法·罗密欧试图与保加利亚建立合作关系,但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只和雷诺、菲亚特达成了协议。“保加利亚雷诺”(Bulgarrenault)自1966年至1971年基于雷诺8和雷诺10生产汽车。该机构的工厂设在普罗夫迪夫。最终他们生产了约6,500辆汽车。

外交

同中国

中国与保加利亚于1949年10月4日建交。50年代,两国关系发展顺利。60年代起,双边交往一度减少。自80年代起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增多,两国关系平稳发展。

1952年中保两国政府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60、70年代双边贸易额大幅下降。80年代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较快。两国签署了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1985年成立了两国政府间经济、贸易及科技合作委员会。

同美国

1947年恢复公使级外交关系,1950年断交,1959年再度复交,1966年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关系长期紧张。1989年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并恢复正常。

同苏联

冷战时期,保加利亚一直同苏联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89年剧变后,保加利亚俄罗斯保持着比较好的关系。

文化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文化被政府严格控制,但是在一段时期较为开放(西欧的文学和音乐作品得以进入保加利亚)。这一段时期在匈牙利十月事件后告一段落。为了应对匈牙利事件契尔文科夫被任命为教育和文化部长,在1957年至1958年,他根据自己的立场对保加利亚作家协会进行了清洗,并遣散了自由记者和编辑。在1956年赫鲁晓夫发起反斯大林主义演说后这类打击活动被终止,这被称为“保加利亚解冻”。在共产主义政权垮台前夕,民族主义成为主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