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

更新时间:2023-01-07 19:57

《保卫延安》是现代作家杜鹏程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4年出版。

内容简介

1947年春,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率数十万大军进攻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出发,渡过黄河去保卫延安。陈兴元旅一连长周大勇忍痛向战士们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国共产党党党中央的决策,退出延安的决定。战士们思想不通,表示誓死收复延安。

胡宗南匪徒要找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决战,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却隐蔽在青化砭,伏击了敌三十一旅。打了胜仗,周大勇部却奉命佯装打败仗的样子,给敌人造成错觉,引诱敌人主力北上。与此同时,彭德怀副总司令部署了蟠龙镇攻坚战。战斗打响后,远在绥德城里的敌军军长刘戡认为这是“共军声东击西的诡计”。当胡宗南催他增援蟠龙镇的电报像雪片似飞来时,他才觉得事情的严重。在他的军事会议还未议论出对策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了蟠龙镇,并立即转移到真武洞地区休整。周大勇部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赶回了大部队。

为了粉碎胡宗南集中兵力妄图在安塞地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决战的企图,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途经原始森林,穿过沙漠,翻越千山万壑,去追击准备沿长城向西逃跑的三边分区的敌人。几天几夜的急行军,差不多每个战士脚上都打起了泡;在沙漠里行军最要命的是暴热和口渴,为了一口水,共产党员、炊事员老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结果,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敌军预想不到的神速包剿了胡宗南的重要帮凶马鸿逵匪徒,收复了三边分区。然后,日夜兼程,奔赴榆林前线。周大勇的一连配合兄弟部队,迅速攻克三岔湾,打开了通向榆林城的门户。

西北野战军于8月6日打响了围攻榆林城的战斗。第三天拂晓,主力部队撤退,周大勇连队担任掩护任务。经过顽强的战斗,周大勇带领大部分战士押着俘虏,向解放区撤退,王老虎带着一个排断后。王老虎带领9个战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王老虎在捅死十几个敌人后,“死死地掐住敌人的脖子”倒在血泊......

周大勇他们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了陕甘宁边区的土地上。他又见到了在老乡家养伤的幸存的王老虎,十分高兴。

8月,西北战场将要从防御转入反攻。沙家店战斗打响了,彭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斩断敌一二三师和刘戡的五个半旅的联系,在阻击刘戡的同时,把一二三师送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伏击圈;然后向敌三十六师发起总攻。阵地被攻下来了,敌师长钟松落荒而逃。

大进军开始了。周大勇奉命带一个营插入敌人的心脏去活动,夜袭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一听枪响,敌人乱作一团。这时正好遇上敌人的传令兵,周大勇便逼着传令兵把他们带到旅参谋部,缴了一百多敌人的武器,然后又打退了一千多敌人的轮番攻击,最后一个个跳下了崖,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七天七夜的阻击战,五六万敌军全被歼灭了。溃散的敌军也远不脱人民解放军撒下的天罗地网。

24岁的周大勇在战斗中成长,现在已经指挥一个营了。战斗胜利后,他回到连队看望了老战友,又跃马走向了新的征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向陕甘宁边区进攻,杜鹏程被派到部队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转战在西北战场上。在长期的部队生活中,杜鹏程扎根连队,积极参加营、团、旅各级的政治、军事及各种活动,和政治工作干部、军事指挥员打成一片,与战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掌握了大量生动、宝贵的创作素材,记下了近两百万字的生活日记,写过数十万字的新闻、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等作品,为他的小说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1949年到1953年底,经过四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人物介绍

彭德怀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他既是一位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又是一位和善可亲、俭朴平易的人民公仆。作为军事家,他创造性地运用党中央的战略思想,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作为人民的公仆,他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博大敦厚,可亲可敬。

李诚

部队政治工作者人物形象,高度的党性原则,无比的坚强与勇敢,惊人的魄力与干劲,对战士的关怀与爱护,是李诚性格的基本特征。他一个永不疲劳的人。在行军中,他总是精神饱满地活跃在部队里,一时在前面,一时在后面,不让一分钟的空闲轻轻地滑过去,他经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他对于干部和战土有真切的爱。当他知道团参谋长卫毅牺牲的消息时,他感到一阵剧烈的创痛,“两眼涌出热泪,大颗的泪珠,从战火烧过的脸上,滚滚而下,滴到胸前的衣服上。”这是人类最真诚的眼泪,是无产阶级最珍贵的感情。

周大勇

小说的重点塑造的一个英雄形象,描写了他作为解放军的指挥员的成长过程,着力刻画了他大智大勇,凌厉顽强的性格特征,展现了一个为阶级事业和人民解放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无产阶级钢铁战士的精神风貌。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保卫延安》全面地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通过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在西北战场上发生的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沙家店歼灭战和九里山阻击战等几场重大战役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地展现了在延安保卫战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急剧变化的政治、军事形势。

艺术特色

诗意描写

《保卫延安》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和澎湃的激情。读着这部作品,总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心中回荡,博大的力量犹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作者如此深爱他笔下的人物,用无法抑制的感情为他们谱写赞美的诗章。彭德怀同志关于人民战士要做供人民唤的扫帚的格言,李诚关于政治工作者神圣使命的剖析,周大勇在埋葬烈士时的内心独白,都是激情和诗意的结合。正是这种激情和诗意,为作品增强了掳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人物刻画

《保卫延安》的人物众多,层次复杂,既有远见卓识的高级将领,也有亲临火线的基层干部;既有普通平凡的战士,也有地方上的支前英雄。他们虽然肩负着不同的任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保卫延安,这是一组英雄的群像。

《保卫延安》中,作者把人物放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加以刻画。全篇始终围绕着战争来写人物,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挖掘闪光发亮、真正激动人心的东西。行军、打仗、饥饿、干渴、疲劳、伤亡,时时刻刻考验着每一个指战员,但英雄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展示出革命英雄主义的风采。

语言特色

《保卫延安》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作者注意吸收群众和战士的口语,经过加工、提炼,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学语言,显得明白晓畅、生动朴实,富于激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各方面看,《保卫延安》能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

创作局限

《保卫延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还不够广阔,对敌人的刻画显得单薄,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也不够丰富多彩,节奏上略嫌单调。作品的这些不足,带有一定时代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局限。

作品影响

2009年,改编自该小说的28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播出,该剧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西部电影集团、陕西电视台等联合摄制。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作品评价

现代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论〈保卫延安〉》:以这部作品已达到的根本的史诗精神而论,我个人认为它已经具有古典文学中英雄史诗的精神;但在艺术的技巧或表现的手法上当然还未能达到古典杰作的水平。

作者简介

杜鹏程,生于1921年,陕西韩城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短篇小说《年青的朋友》,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散文集《速写集》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