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

更新时间:2022-05-16 21:25

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中的商品部分,通过买卖的形式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广义的农产品,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的产品;狭义的农产品,仅包括种植业的产品,诸如: 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产品。

意义

1.实现农产品的价值,为农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条件

2.满足城乡人民的农产品需要

3.调节产销矛盾,导向农业生产

4.维持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产品供需关系

5.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农产品损耗

特点介绍

1.明显的季节性(农产品消费具有常年性——需要储备和均衡上市)

2.较大的分散性(生产地域性、需求普遍性)

3.复杂的技术性(易腐、易损、体积大,经营风险较大)

4.较强的政府干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行业发展现状

2015年4月3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了《2015年电子商务工作要点》。《要点》特别提出要“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农村电商恰恰是“互联网+”和“新农村发展”这两个火热概念的交会点。

《要点》要求,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着力完善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环境,研究制定促进政策和措施,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规范有序发展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普及应用。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农村县域电子商务成为新兴热点,电子商务园区成为县市领导最常见的抓手。阿里研究院4月1日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园区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园区超过100个。

发展趋势

我国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当下,流通决定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快速的物流道路,将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利益增长和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务部、财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2011 年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陕西等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通知明确工作的市场化运作,鼓励地方在规划、用地、用水、用电、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纳入试点的项目,中央财政将提供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50%的资金支持。

据统计,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19、19109 元,2002-2012年间,其复合增速分别为10.1%、11.8%。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在7%以上。

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据统计,2012年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商品量约为16亿吨(不计木材),较2007年增长29.6%,高出同期总产量增速12.3个百分点。而2012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78%;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672个,成交总额1.61万亿元,其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979个,成交额1.39万亿元;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有693个,成交额0.22万亿元。同年,我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与农产品零售相关的超市连锁总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568家,门店数量4.0113万家,商品销售总额5893.96亿元。

不过,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高,农业和宏观经济的互动性增强,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鲜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地区出现买难、卖难交替的情况,价格的暴涨暴跌也时有发生,应尽快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冷岸总容量为1000多万立方米,但只限于肉类、色类的冷冻贮藏,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物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莱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育,发达国家预冷保鲜率为80%-100%,冷藏运输率80%-90%,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率1%-3%,而我国分别为30%、10%-20%、0.3%。在硬件设施和运翰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9%,水果和肉类产量占46%,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35%。近年来中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大。

政策建议

发展农产品流通的政策建议

1.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体系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决定着流通的质量。因此,首先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尽快形成连接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其次,应特别加强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仓储、冷藏、保鲜、运销设施建设,尽量减少鲜活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腐烂和损耗;其三,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特别是加快名优特农产品主产区批发市场建设,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可以降低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最后,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流通质量与食品安全。

2.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主体

(1)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制度安排,而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为此,首先要加快传统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改造,充分发挥其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才、设备与遍布全国范围的销售网络优势,提高经营活力与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的农产品流通。其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6万个,入社农户达30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2%。与美国、德国等几乎全部农民都参加了合作社相比,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因此,要大力培育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使农产品能够批量销售以实现规模效益。

(2)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农产品经纪人一手连着市场,一手连着农民,在搞活流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就整体而言,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实力较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成长壮大。例如,应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加强法制纪律教育,加强商品流通理论、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经纪人的经营素质与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农民经纪人走联合之路,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3)发展壮大贸工农一体化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一般由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联合而成,实行一体化经营。通过联合,不仅能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可靠的原料来源,而且能保证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通过采取信贷支持、财政税收支持等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

3.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具有权威性、快速、准确、高效的农副产品信息网络,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制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每天向社会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其次,建立信息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短期、中期、长期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适时向农民发布准确、实用的信息,以便指导生产,促进流通;再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积极推动种植养殖大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网络,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供应信息上网发布,寻求消费者或经销商联系销售签约,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节约流通成本,探索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等农产品流通新方式,逐步推动农产品市场由以即期交易为主向以远期交易为主转变,以降低交易成本。

4.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健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就是要不断培育和发展包括初级形态的农贸市场、较高级形态的批发市场、高级形态的期货市场等在内的“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以初级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

(1)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当前要加快实施县乡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完善交易设施,改善交易环境。

(2)建设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是形成和引导市场价格的中心,必须将之作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因此,一要根据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布局,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注重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二要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稳妥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与集团化发展;三要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更多名优特农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始建于1984年,现占地面积600亩,累计投资总额2亿元,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成交额28亿元。该市场设施完善,配套机构健全,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其信息系统与全国二十多个城市联网,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个品种,辐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韩、俄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3)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期货交易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两大功能。近年来,我国大豆、小麦、绿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期货品种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功能,今后应逐步推出新的交易品种,同时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引导生产、规避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5.加快发展“农超对接”流通模式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直接供应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农超对接”的优势在于,将鲜活、优质的农产品由田间直接供应超市,农产品借助超市遍布各地的经营网点和发达的配送体系,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这种流通方式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在我国,随着大型连锁超市与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发展“农超对接”流通方式的基本条件。

6.加强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

发展农产品流通,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与宏观调控。政府为农产品流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法制建设。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调整规范流通环节各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实施对农产品流通系统的监管,为发展农产品流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以达到促进农产品流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制度,特别是建立市场运行监测制度、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等,以保障农产品流通顺利运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