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漏粤语

更新时间:2023-12-08 14:15

勾漏粤语,即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勾漏片。

方言发源

勾漏片粤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中形成最早的。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原秦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行政区: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9郡,并于公元前106年置交趾刺史部。交趾刺史部的监察寓所在赢娄(今越南北部)龙编(今越南河内)苍梧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南海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互相替换没有固定治所。直到公元217年交趾刺史部改为州广信才成为州治但为时不长,后孙权又将岭南交州的州治从苍梧广信迁到南海的番禺(今广州市)。

广信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三江汇合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溯江转北流江 、南流江向南可达越南,向北可经桂江或贺江接湘水、潇水进入中原。

历史条件

勾漏片方言与桂北平话 、土话在古代是同属一个由桂江、贺江、西江三江流城相连形成的政区 。自汉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至三国景帝孙休七年(公元264年)析交州置广州,上述方言区均同处交趾刺史部。《后汉书,郡国志 》 。唐李贤注 “王范 《交广春秋 》曰 ‘交趾刺史部驻赢楼县、元封五年移驻苍梧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及与其相连的旧广东封川县地),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七郡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广西 、广东、海南及越南中部以北等岭南广大地域。

分布

勾漏片方言是指今分布于桂东地区的,

梧州市郊以及下属的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岑溪市

玉林全市以及下属的北流市容县兴业县博白县陆川县

贵港市(贵县)以及下属的桂平市城区外、平南县县城外部分地区,

贺州市郊(贺县)以及下属的昭平县部分地区,

桂林市下属的阳朔县、永福县、平乐县荔浦县部分地区,

柳州市下属的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部分地区,

来宾市下属的合山市、象州县、金秀瑶族自治县 部分地区,

等县市的一种连接成片的次方言。主要分布广大农村。

以上地区的县、市志和当地群众称它为 “白话”、“土话”、“土白话 ”、“地佬话 ”或 “本地话 ”等。

随着研究深入,罗(罗定)广(广宁)片粤语这个较新的概念,将肇庆、云浮部分地区的勾漏片析出。

勾漏片又与广西桂南平话有不少相似之处。

现状

勾漏粤语(如果加上以前不独立分出的罗广粤语)单单以母语人口和覆盖地域来看,乃是两广粤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大和人口最多的。

但是由于勾漏粤语(及罗广粤语)的使用居民多为农村或者中小城镇,音系复杂,因此其流通度不高。 大部分勾漏粤语的使用者出村后倾向于使用附近县城的口音或者普通话交谈,而附近县城口音多为邕浔片或者广府片。

特点介绍

1. 古全浊声母今多读不送气清音;

2. 古不送气清音今多读浊内爆音

3. 精组声母读塞音及边擦音(或齿间音);

4. 声调数目一般有9-10个。

辞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比较困难。

关于“勾漏”

北流县东北。有山峰耸立如林,溶洞勾曲穿漏,故名。为道家所传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十二洞天。见《云笈七签》卷二七。汉置勾漏县,隋废。

代表方言

勾漏粤语的代表有贵港话玉林话地佬话、北流话、封川话、藤县话、蒙山话等。

贵港话

属于粤语勾漏片,俗称贵县话,也称土白话,因同语言使用者语音亦有区别,民间也将其本身分为「村里话」和「街里话」,一般说贵港话指「街里话」,范围在贵港市城区和环绕的周边农村,使用人数约40万人。该语言仍然保留着擦边音,与古汉语相比,变化较小。

贵港话声韵系统:

声母25个(含零声母)分别有:p pʰ m f v t tʰ n l ʦ ʦʰ s ɬ ʨ ʨʰ ȵ ɕ k kʰ ŋ h kᵛ kᵛʰ j Ø;

韵母49个分别有:i u y a œy ø ɔ ɛ ɐi ɔi ei ui au iɐu ou iu ɔm ɐm ɛm im əm ɔn ɐn ɛn in un yn ɔŋ iɔŋ ɐŋ iɐŋ eŋ uŋ ɔp ɐp əp ep ip ɔt ɐt it ut yt ɔk øk ɐk ek æk uk(m̩ ŋ̩)

声调8类

平:阴平44 阳平32

上:阴上35 阳上24

去:阴去54 阳去21

入:阴入4 阳入12

玉林话

玉林话与贵港话同属粤语勾漏片,与贵港话相比,玉林话相对音浊,少数音调规律性差异明显,两者通用的话玉林话较难听辨,使用玉林话的人较易听辨贵港话。

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的玉林。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其他粤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比较困难。能听懂玉林话的人群,大多分布在玉林。

北流话

有上里话和下里话之分。上里话因为毗邻粤西,较接近香港音或广州音,除了个别字句用法、读音不一样外,双方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严格上分,北流上里话不属于勾漏粤语,而属于粤西粤语。而北流下里话就属于勾漏粤语。

地佬话

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陆川县浦北县,属于粤语的一部分。1960年8月编辑的《广西汉语方言概要》,将博白地老话划属于粤语;2004年编纂出版的《广西大百科全科·文化篇》将博白地佬话列属为粤语邕浔片;不过目前更多的观点是将其归入勾漏片。

地佬话历史简介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县志·礼俗篇》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出版的《陆川县志》记载:“县北语音近广东高州,谓之地老话,县南语音近广东翁源,谓之新民话”。

1960年8月编辑的《广西汉语方言概要》,将博白地老话划属于粤方言。

2004年编纂出版的《广西大百科全科·文化篇》将“博白地佬话”列属为“邕浔片粤语”;不过目前更多的观点是将其归入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勾漏片。

博白藉的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母语为“地佬话”,其在巴黎留学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研究的对象就是地老话。

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就县志方音条来信曾云:“据我所知,现在博白没有漳州话。清道光时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话,不得而知。博邑土音者有三,似乎可信。但它说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不可靠。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自福建汀州来,或者从广东嘉应州来。”

现诸多书籍或媒体错误的认为新民话在“元明间多自江浙来”,其实是错误的,历史清朝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曾记载,“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一字之差,而不加以修正,往往误导广大读者。

秦汉以来,中原汉人逐步南迁至博白。汉人进入博白后,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与中原汉语越来越疏远,逐步脱离北方汉语发展的轨道,但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成分。另一方面,南移入博白的汉人,或聚群而居,或分散杂处,跟当地土著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但日久天长,互相往来,引起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后通过民族融合、互相吸收,既继承和发展了古汉语,又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本方言——地佬话。

而由于历史原因钦州浦北县官垌、历山等少数乡镇其解放前为博白管辖,所以附近所操方言和博白县北部均为一样。

地佬话分布

博白县方面,地佬话分布地域:博白镇(含绿珠、城厢、柯木)、浪平镇、径口镇(含三育)、水鸣镇(含大利)、那林镇、永安镇、双凤镇、江宁镇、三滩镇、亚山镇、顿谷镇、旺茂镇、东平镇(含合江)、沙河镇、菱角镇、松旺镇、双旺镇、新田镇、凤山镇、黄凌镇、宁潭镇、文地镇(含三江)、英桥镇、大垌镇、那卜镇、沙陂镇、大坝镇、龙潭镇等人口约80万。

陆川县方面,地佬话分布地域:平乐、马坡沙坡、米场、沙湖、陆城、大桥、横山、月垌等镇。

浦北县方面,地佬话分布地域,六硍镇官垌镇、平睦镇、小江镇、福旺镇、寨圩镇等。

福绵区方面,地佬话分布地域,沙田镇、樟木镇、成均镇等。

包括博白、陆川、浦北、福绵等地在内,地佬话的使用人口约为100万。

地佬话的特点

1、语音声调数最多的汉语方言

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博白地佬话不仅保留了古汉语中的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而且还保留了入声的古老形式。在入声中又分为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下阳入,声调数目高达10个。

广西语文学会会长、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秦似(原名王缉和)在美国《美洲华侨日报》发表《回乡散记》说:“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属于粤语的分支。这种土保存了《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声调系统,至今仍有10个调数。在中国,大概是声调最多的汉语方言。这一点与我的父亲(王力)成为汉语音韵学专家不无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唐作藩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杰出的开拓者》一文说:“王力早年留学法国专攻实验语音学,1931年完成的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用科学的方法描述了博白方言的语音系统,发现博白方音有十个调类(这是到目前为止所了解的汉语方言调类最多的一种),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国语言研究院给王力颁发了特别奖金,使该书能以法文在法国出版,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中古音韵的活化石

博白地老话有声母24个,韵母46个,声调10个,保留了《广韵》的语音系统。《广韵》是一税研究中国中古语言的书,书中将所收的26194字分四声206韵。而真正有把这206韵区别得比较清楚的,只有地佬话和闽南话,可以称得上是中古音韵的活化石。跟现代普通话比较,地佬话的韵母数要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声调数要多出一倍以上,故普通话与地佬话根本无法通话。与广州话相比,地佬话比广州话更接近古音。

中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中的牙喉音(见、溪、群、疑、影、匣)在前高元音前面,现代普通话及某些方言已转化为舌面音,而地佬话却依然保留了舌根音的读法。如奇、技、寄等字。古见系母字基本读舌根音和喉擦音,但在臻、宕摄武器三等字,通摄三等晓匣母字有颚化现象,此与玉林话相同。

地佬话的疑母字全部保留了古读法,甚至“范”、“法”还保留有-m、-p收尾的读法。又和“吾”在古代的声母都是“疑”母,韵部亦相同,都属上古的“鱼”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策》有句话:“鱼欲用所善”。这里的“鱼”何义?根据古音通假的原则考释,此“鱼”可通假为“吾”。

地佬话系统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中带塞音韵尾的入声韵。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普通话,韵尾变化最突出的是收[-p]、[-t]、[-k]尾一类入声韵消失了。而博白地老话则保存得比较完整。如“十、一、六”三个数字,是个入声字,正好反映了古音的三种不同韵尾。十收[-p]、一收[-t]、六收[-k]。又如:“法”字在中古是收[-p]的,据语言普查,今天除博白地老话还保留着收[-p]的古读法外,其余粤方言的各县都已变成[-k]了。古全浊塞擦音清化后,基本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知、照”系声母的字,地老话用“ts’、 ts、s这套舌叶音与广州话近似。”“产”原是“生”字母,桂南许多县也同广州一样读ts’母了,可是博白还读s字,保留了古读法。

地老话保持了中古汉双辱鼻音韵尾中古汉语有三种鼻音韵尾韵[-m]、[-n]、[-η],现代普通话和吴、湘、赣等方言韵都已丧失,合并到[-n]韵中,而地老话还保存着[-m]韵自成体系。如“凡”韵之“凡”、“范”、“犯”字,博白地老话很好地保留了[-m]收尾,而桂南其它各县都已读入[-n]尾了。博白的n能自成音节,所管的字大约有:“吾、梧、五、午、伍、误、悟、唔”等。否定副词“唔”字用处较少,一般仅用在“唔该”、“唔曾”、“唔充”等方言词中。

地老话声母系统比广州话多的两个声母为边擦音d和舌面鼻音n。边擦音d来源于古“心”母字,是比较特殊的声母,在汉语其它方言中很少见。其例字读法有:心、新、所、些、四、雪、线、速等。舌面鼻音n来源于古“日”母字,其例字如:“儿、二、耳、日、惹、染、人、认、弱、肉、牛”等。

鼻音收尾的叫做阳声韵。如“音、英、因”三个字的发音,在古代分别收[-m]尾,[-η]尾,[-n]尾,而现代普通话和许多方言已经“音”、“因”不辩,有的方言甚至于“音,因,英”三个字音不分了。而地老话对古代这三种鼻音保存得最完整,对其音能清晰分辨。

此外,地老话还有一些语音现象和特点在汉语方言里也是比较特殊的。

如:博白地老话没有撮口呼。它把汉语撮口呼的字音读成齐齿呼。凡是广州话的y或y为首的韵母,地老话都变作i,如“猪、知”都读titsi’。北京话读y的韵的,地老话读入ui韵,所以“虑、泪”同音,都读lui。这些特点也与玉林话不同。

地老话的ai韵所管的字如“体、米”等,在其它桂南各县则读ei。而其它县读ai韵的字,博白却读эi韵。

全浊声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就桂南农村地区说,不论平声仄声,都读不送气声母。但县城的情况不一样。下面举古平声“皮、蒲、团、庭、渠、求、厨、虫”;古上声“被、簿、艇、巨、舅、柱、重”;古去声“避、步、段、定,县、旧,住、仲”;古入声“夺、伞、轴、蝶”等28个古全浊声母字为例。从现代语音学看来,“全浊”是指不送气的带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如、[α]、[g]、[dz]、[dz]、[dэ]、[z]。玉林,岑溪,苍梧夏郢、昭平、蒙山五处基本上读不送气声母。而博白除“被、簿、夺”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读送气声母,但古去声“八”字也读不送声母。而博白除“被、簿、夺”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读送气声母,但古去声“八”字也读不送气声母。

Ei是博白特有的韵,地佬话读ei韵的字,在其它县读i,如“比、资、此、丝”等字的韵母不读i,而读ei。

εu在博白则作为很重要的韵出现,所管的字很多。在地佬话中全部“豪”韵字读入εu韵。博白县城柑子园话没有Dm韵,在南宁读en的字,如“针、心、林”等,已全部读入en韵,所以“三、心”同音。但离博白县城外一里多路的王力故里岐山坡,am与em就能区别,岐山坡话把三读dan,心读den。

博白城内地佬话“十、集、立”等与“答、甲、腊”等同韵,但离城一里多的岐山却能把这两个韵状分开,前者是ep,后者是ap。

词汇

1、地佬话中的古词

地老话除了系统保留古音外,还保留了大量的古词。如:睇(看)、企(站)、食(吃)、饮(喝)、落(下)、行(走)、髀(腿)、面(脸)、衫(衣服)、屐(木鞋)、(深烂稀泥)、斟(叙谈)、搦(握拿)、捋(音劣、顺摸)、畀(给)等。

2、方言字

此外,地老话还保留了许多方言字,今用国际音标注录如下:

山(k han,盖)、𠺘(loη涮)、项(hoη,小母鸡)、冧(lam,倒塌)、戆(ηoη,傻)、孭(me,背小孩)、虾(há,欺负)、乳手(nin,乳房、奶)、搣(nit、掐)、罨(ηam,捂)、喘(ηa:m,合适)、蹲(la:n,爬)、踊(na:m,跨)、

(ηan,瘦小)。𫩳(ηai,求)、

(ηat,压缩)、

(ηap,胡言)、涩(kips)、呃(ηa:k,骗)、踎(man,蹲)、𪮳(ma:n,扳、扶)、掹(maη,拉)、乜(mat,什么)、擦(na,疤)、嬲(nau,生气)、火农(nuη,焦)、褛(lau,大衣)、攞(lo,取)、靓(leη,漂亮)、赖(lai,舔)、佢(ky,他)、嘢(sε,东西)等。

3、由于忌讳的特殊词汇

伞与散音,一般的心理都是“尚聚”而“厌散”,于是把“伞”改为“遮”,故称“雨伞”为“雨遮”。舌与蚀同音,做生意为图利,人们希望赚钱而不愿蚀本,故把“舌头”称为“利钱”把“猪舌头”叫做“猪脷”,“牛舌头”叫做“牛脷”,“脷”与“利”同音,寓“得利”之意,这就把被认为不吉利的词语改为吉利的称呼。又如农业生产希望风调雨顺,土地湿润,忌干旱,而猪肝的“肝”字与“干”同音,故把猪肝称为“猪湿”,同理,忌说“牛肝”、“鸡肝”、“鸭肝”、“鹅肝”,而改称为“牛湿”、“鸡湿”、“鸭湿”、“鹅湿”。此外,还将担杆(扁担)称为“担湿”。又如“通书”(日历),由于“书”与“输”同音,人们做生意怕蚀本,赌钱怕输光(通输),故把“通书”称作“旺历”(黄历)。

4、方言词

说小孩长得肥胖,读“囊”阴平声;蚊虫叮咬所起的疙瘩,读“难”的阴去声;用清水摇涮过,读“浪”的阴上声;串连在一起,读“能”的阴去声;叫喊人,读“撬”的阴平声等等,不胜枚举。要把它们如实地写到纸面上来,确实难以找到音义合适的汉字。还有一些字,尽管能用汉字写出其音,但所表达的远非其意。如把“粘稠”叫“杰”(杰纳粥);把盖上称“级”(经私章级镬盖);把东西盛进容器叫做“笔”(笔煮饭,笔垃圾),凡此种种,都不能套用汉字固有含义来解释。

这话写不出来的土音词语,用语言底层理论来解释,其原来就是古越词语的一部分。是在古越族被同化而放弃自己原有语言之后仍然保留下来的,经过千百年的变化与淘汰,其中的一部分保存至今。由于这些词与汉语其他方言不同,从而成为地老话的方言词

更有学者说,这些写不出来的地老话词语,实际上是从壮语里吸过来的。地老话本来就是古汉语与古越词长期交融的结果。在这个交融过程中,壮语吸收了汉语里面不少有用的东西,汉语言也从壮语(古越语的后身)吸收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因素,不管交融程度怎样高,方言到底不同,当然难以找到相应的(音义都一样)汉字来表达它。这情况,恰好造成了地老话说得出而写不出的奇妙色彩和独特神韵。

此外,吴侬软语与地老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地老话说“帮衬”(帮助购买);“交关”(很,非常,很厉害);“松人”(放松而逃);“打赤肋”(光膀子,赤裸上身);“啱啱”(刚才,刚好);“批”(削果皮),“烺”(读浪,不经烘晒,而把湿东西张挂风干);“训”(眼训,睡觉),“科头”(把头巾解开)等等,吴语也有这么样的说法。

但是,要说地老话与古越语“融合”,也有人持反对意见。1985年3月19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便给笔者来信说:“越语融合论是不对的,决不要这样提。所谓博白越族形成了博白地老话,是荒唐的。博白并没有越族。”

5、地老话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

地老话与普通话的差异,除了语音之外,其次就是词汇的差异。

⑴地老话与普通话不同的名词有:细蚊儿(小孩)、大只人(大人)、老豆(对外称自己的父亲)、细姑(小妹)、亚公祖公)、老公(老人)、劳公(丈夫)、公爹(外祖父)、取蚕(蚯蚓)、鸽儿归(小青蛙)、马骝(猴子)、矮瓜(茄子)、金瓜(南瓜)、番薯(红茹)、山时(淮山)、镬(锅)、单车(自行车)、枧(肥皂)、枱(桌子)、雪条(冰棍)、热头(太阳)、月光(月亮)、篷鼻(雨盖)、潲水(泔水)、籺(糕)、屎郁(屁股)等。此外“果子”不叫果,而叫子。如棯子、桃子、李子、柑子、橙子、柚子、蕉子、荔枝子、龙眼子、黄皮子、菠萝子、芒果子、沙梨子等等。

⑵不同有形容词有:邋遢(肮脏)、靓(漂亮)、挟削(不大方、小气)、古肃(不声张)等。

⑶不同的动词有:攞(取,拉)、搦(拿)、𪮳(扶)等。

⑷地老话构词次序与普通话相反的有:人客(客人)、鸡公(公鸡)、鸡乸(母鸡)、鸡𣚺(小母鸡)、牛牯(公牛)、牛乸(母牛)、狗牯(公狗)、狗乸(母狗)、鸭公(公鸭)、鸭乸(母鸭)、鹅公(公鹅)、鹅乸(母鹅)、羊牯公羊)、羊乸(母羊)、马牯(公马)、马乸(母马)、兔公(公兔)、兔乸(母兔)、闹热(热闹)等。注:乸,音同那;𣚺,音同项。

人称代词:伝(我)、佢(他)。复数则加“吔”字,如伝吔,你吔,佢吼。佢本字是渠。

疑问代词:勿人(谁);做莫咯,作乜西(做什么);去先年、去先溪、去先旁、去噜年、去噜溪、去噜囡、去噜旁(去哪里?)先董(怎样)、先样董(怎么样?)。

指示代词:个(这),如:个只(这个)、个噜、个溪、个朴(这里),个笪(这处,这一带),个咛(这些),咁(这样),个样董(这么样),呀(那),呀只(那个),呀溪、呀噜、呀朴(那里)、呀董(哪样)、呀样董(那么样)。

⑺副词,否定副词有:冇(没)、未(未曾)、勿(请勿)、唔(有)。唔曾(未曾)、唔咳(对不起)、唔充(难道)。

⑻程度副词:“好”。如:“先仲讲得好好地”。前面一个好字为程度副词。仲(还)、亦(也)。

⑼后置副词:“先”。如“你先走”,地老话说:“你行先”。付词“先”放在动词之后,普通话则无后置副词。又如:“彩”,例名“我冇单识听桂林话,我重识讲彩。”这里面的“彩”为后置副词,加重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⑽介词:着(被),如“个只碗着佢跌烂了啰”。在(从),如:“你在噜年来”(你从哪里来?)。

⑾连词:同,共(和)。如例名:“我同你都是广西人。”“佢共你都是够一担咯啰。”

⑿助词:咛(的),如例句:“我咛东西冇见了。”娘(些):例名:“你咛病好娘唔曾”(你的病好些没有?)喁(啦),例句:“冇早了喁”。耶,例名:“你重记得我彩耶?!”冇:“你识佢冇?”

6、常用词列表

语法

1、动词的体

(1)地老话表示动词进行体用:“住”、“紧”等字。例句:“佢正吃住饭”,“佢正打紧球”。

(2)表示完成体。用“齐”、“了”。例句:“我作齐作业了啰。”

2、地老话的句法有双宾语句:如例句“分本书我”,“分两文纸我”(给两块钱我)。普通话中指人的宾语一般都紧跟着动词,而指的宾语在指人的宾语后,地老话中指人的宾语可以放在被指物的宾语后面。

3、比较句:个只大过呀只(这个比那个大),“佢年纪大过我”(他年纪比我大),上面例句表明地老话表示比较的格式与普通话不同。地老话把被比较的词摆在两头,而中间嵌以“大过”,“小过”等,用“形容词+过”的格式。

4、普通话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如“非去不可”。地老话表示这种较强调的意思时,一般用肯定句式。如:“我硬要去”,“几大我都要去!”又如普通话:“我不去不行”,地老话则说“我冇去冇得。”

5、普通话说:“力气不够”,用的是主谓式,而地老话则相反,可说:“冇够力”,词序与普通话完全相反。

6、普通话说:“不太正确”,付词“太”在中心词前,而地老话却用“几多”放在中心词中。普通话的“太”作修饰用,而地老话的“几多”则是用补充的格式。如普通话:“你说的普通话不太正确。”地老话:“你讲咯普通话冇正几多。”

7、地老话还一些特别的重叠动词或形容词。如讨厌别人说话叨唠,就用:岩岩沉沉,啰啰嗦嗦,凸凸凹凹,沉沉赘赘,吱吱喳喳,翻翻复复等。开玩笑状谓:依依休休。调皮捣蛋状曰:勒勒骨骨。老实认真状谓:至至诚诚。普通话中有叠字现象,如“好好学习”,“慢慢商量”等,叠字使用时,如果本字(第一个字)原来是念上声去声,那么第三个字就变调为阴平了。普通话叠字使用时只叠用两个,还没有见过有叠用三个的,然而地老话就有叠用三个的现象。例如:一妇人上街买水果,与水果贩的对话。妇人:“望见你个橘子青青青,得知甜嘛?”水果贩子:“你有见佢青青青,吃起身就知甜甜甜个禄。”“青青青”是指水果还没有熟透,“甜甜甜”即是指水果熟透了。吃起来口感非常好。

名人评价

比较著名的讲地佬话的人有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博白藉的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母语为“地佬话”,其在巴黎留学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研究的对象就是地佬话。博白地佬话也因此在语言学界中名扬天下。

博白籍的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西大学教授秦似王力的儿子)说:“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话,跟玉林北流容县、陆川的话差不多,学术上暂时属于粤系方言一支。这种土话保存了《宋代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声调系统,至今仍有十个调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