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28

午,汉语一级字,读作wǔ,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啎也”),借作“五”而指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马”等。

汉字源流

午,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午”字(图1、图2)像舂米的木杵,是“杵”的初文。金文中的“午”字(图3、图4)在其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有所讹变,小篆中的“午”字(图5)则整齐化,经过隶书字形(图6)后楷书写作“午”。在字义上,“午”字的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违逆”,借作“五”指“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马’”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午部】

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疑古切。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午部】

午,啎也。

注:啎者,屰也。

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注:啎屰,各本作“午逆”,今正。《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律历志》曰:“咢布于午。”《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广雅·释言》:“午,仵也。”按:仵,即“啎”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谓之午,义之引申也。《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

象形。

注:各本无此二字,今补。

此与矢同意。

注: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

疑古切。

注:五部。

凡午之属皆从午。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疑古切,音五。《说文》: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徐曰:五月阳极阴生。仵者,正冲之也。

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淮南子·时则训》:斗五月指午。

又《广韵》:交也。《韵会》:一纵一横曰旁午,犹言交横也。《仪礼·特牲馈食》: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注:纵横割也。《礼·内则》:男角女羁。注:午达曰羁。疏:度尺而午,令女剪发,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通达也。《前汉·霍光传》:使者旁午。注:旁午,分布也。

又舛午,违背也。见《前汉·刘向传》。

又《前汉·刘向传》:水旱饥蝝,蠭午并起。注:犹杂沓也。

又段成式诗:良人为渍木瓜水,遮却红腮交午痕。

又《韵会》:马属午。晋姓司马,因改司马官为典午。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演示

(参考资料:)

各体书法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