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

更新时间:2024-07-22 20:26

孺子牛(拼音:rú zǐ ni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六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六年》:“冬十月丁卯,立之。将盟,鲍子醉而往。其臣差车鲍点曰:‘此谁之命也?’陈子曰:‘受命于鲍子。’遂诬鲍子曰:‘子之命也。’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悼公稽首曰:‘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义则进,否则退,敢不唯子是从。废兴无以乱,则所愿也。’鲍子曰:‘谁非君之子?’乃受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孺子牛”。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景公十分喜爱小儿子茶,经常与他一起游戏。

景公自己装扮成一头牛,嘴里衔着绳子,让儿子牵着走。不巧儿子跌倒,把景公的牙齿拉断了。景公临死前,留下遗嘱,要立茶为国君。可是大臣陈僖子却要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公子阳生被立为国君,称为齐悼公。他要和诸大夫盟誓,大夫鲍牧喝醉了酒也前去参加。鲍牧手下有一个主管车子的官,名叫鲍点。鲍点对立公子阳生为国君不太理解,问道:“立公子阳生为国君,这是谁的命令?”陈僖子说:“是接受鲍牧的命令。”他见鲍牧喝醉了,就乘机诬赖鲍牧说:“是你的命令。”鲍牧说:“你忘记先君为茶装牛而折断牙齿吗?如今在你公然违背先君的意愿了!”齐悼公叩头说:“你是按道义办事的。如果我行,不必杀掉一个大夫;如果我不行,也不必杀掉一个公子(指悼公自己)。合乎道义就前进,否则就后退,岂敢不听你的话?废我也好,立我也好,都不要因此发生动乱,这就是我的心愿。”鲍牧说:“你和茶,谁不是先君的儿子呢?”于是就接受了盟誓。

成语寓意

春秋时期齐景公爱庶子茶,曾经自己衔绳装做牛,让茶牵着走,景公触地,折断牙齿。这个故事说明古人为了儿女任劳任怨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人们对待孩子,家家都有这种精神。但是,有时偏于溺爱,有时偏于残酷。《红楼梦》里对待贾宝玉,贾母是溺爱的类型,贾政是残酷的代表。都不可取。一般说“慈母严父”,但是,“慈”要有个分寸,“严”也要有个尺寸。严,不能违犯法律,慈,不能违背礼数。

同时,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又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和拓展,所以后人又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无私奉献的人。鲁迅先生的“俯首”是对人民,对无产阶级而言,是自已心甘情愿地当人民的“牛”,体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在革命的途程上,老牛拉车不松套,向着伟大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老黄牛的精神是如此可贵。人们也应该学习鲁迅,把他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发扬光大,对人民大众作出无私奉献。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孺子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甘愿为他们服务,也比喻甘愿为众人服务。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邵宝《海棠》其四:“草径晴嬉孺子牛,花经新雨是天休。李三郎畔频移座,黄四娘边漫系舟。”

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小川《登九山》:“人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甘当孺子牛。”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十回:“辅之毫不动怒,反笑呼谦之,引与共饮。此亦与孺子牛相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