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区

更新时间:2024-09-14 10:06

宜州区,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区、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总面积3857.0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宜州区下辖9个镇、7个乡。截至2023年末,宜州区常住人口54.56万人。

历史沿革

桂林郡地。

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

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

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

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

光化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

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初沿唐置龙水县。

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

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

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

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

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

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

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废置)。

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

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

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

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河池市代管。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4年7月6日,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调整宜州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三合乡,整建制并入刘三姐乡,刘三姐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利乡,整建制并入北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浪乡,整建制并入龙头乡,龙头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平乡,原太平乡太平社区和思榄、山湾、三兴、下维、围村5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太平乡拉并村划归石别镇管辖,原太平乡建安村划归北山镇管辖;撤销矮山乡,原矮山乡矮山社区和畔塘、宜畔、东屏、苏村、六坡、洛岩、岭坪、城障8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矮山乡六桥村划归同德乡管辖;将刘三姐乡马安村和怀远镇叶茂、龙村2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

2014年5月,宜州区撤销洛东乡、刘三姐乡,设立洛东镇、刘三姐镇。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宜州区下辖9个镇、7个乡。宜州区人民政府驻庆远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宜州区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区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介于东经108°4′11″—109°2′44″,北纬24°0′10″—245′25″之间,东西宽101.5千米,南北长95.64千米,总面积3857.09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南宁市344千米(公路266千米)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2千米(公路76千米),东至柳州市89千米(公路125千米)。

地形地貌

宜州区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10.20%。总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1.63%,占河池市总面积11.7%。

气候特征

宜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9.6一20.2℃之间,极端最高温39.8℃,最低气温-2.2℃。

水系水文

宜州区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宜州区理论蕴藏量28.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9.6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有拉浪电站5.1万千瓦,洛东电站4.5万千瓦,叶茂电站3.75万千瓦。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宜州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73074.85公顷(1096122.75亩)。

其中,水田23484.17公顷(352262.55亩),占全区耕地的32.14%;水浇地10.91公顷(163.65亩),占全区耕地的0.01%;旱地49579.77公顷(743696.55亩),占全区耕地的67.85%。北牙瑶族乡、刘三姐镇、庆远镇、北山镇等4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37.93%。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32706.33公顷(490594.95亩),占全区耕地的44.76%;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0068.77公顷(301031.55亩),占全区耕地的27.46%;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6451.09公顷(246766.35亩),占全区耕地的22.51%;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128.38公顷(46925.70亩),占全区耕地的4.28%;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720.28公顷(10804.20亩),占全区耕地的0.99%。

二、园地24062.72公顷(360940.80亩)。

其中,果园9147.04公顷(137205.60亩),占全区园地的38.01%;茶园7.85公顷(117.75亩),占全区园地的0.03%;其他园地14907.83公顷(223617.45亩),占全区园地的61.96%。德胜镇、庆远镇、北牙瑶族乡、同德乡等4个乡镇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区园地的56.54%。

三、林地256551.74公顷(3848276.10亩)。

其中,乔木林地80261.45公顷(1203921.75亩),占全区林地的31.28%;竹林地4741.30公顷(71119.50亩),占全区林地的1.85%;灌木林地159932.14公顷(2398982.10亩),占全区林地的62.34%;其他林地11616.85公顷(174252.75亩),占全区林地的4.53%。福龙瑶族乡、刘三姐镇、北牙瑶族乡、德胜镇等4个乡镇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区林地的41.04%。

四、草地4919.48公顷(73792.20亩)。

其中,人工牧草地1.31公顷(19.65亩),占全区草地的0.03%;其他草地4918.17公顷(73772.55亩),占全区草地的99.97%。草地主要分布在龙头乡、德胜镇、安马乡、怀远镇,占全区草地的49.72%。

五、湿地428.29公顷(6424.35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428.29公顷(6424.35亩),占全区湿地的100.00%。湿地主要分布在庆远镇、石别镇、龙头乡、刘三姐镇等4个乡镇,占全区湿地的69.79%。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571.13公顷(173566.95亩)。

其中,城市用地1495.70公顷(22435.50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12.93%;建制镇用地785.05公顷(11775.75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6.78%;村庄用地8749.51公顷(131242.65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75.62%;采矿用地442.19公顷(6632.85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3.8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8.68公顷(1480.20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0.85%。

七、交通运输用地5599.83公顷(83997.45亩)。

其中,铁路用地368.45公顷(5526.75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6.58%;公路用地2023.43公顷(30351.45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36.13%;农村道路3206.06公顷(48090.90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57.25%;管道运输用地0.37公顷(5.55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0.01%;港口码头用地1.52公顷(22.80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0.0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389.63公顷(125844.45亩)。

其中,河流水面3769.81公顷(56547.15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44.94%;水库水面1612.85公顷(24192.75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19.23%;坑塘水面1902.25公顷(28533.75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22.67%;沟渠1023.94公顷(15359.10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12.20%;水工建筑用地80.78公顷(1211.70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0.96%。

生物资源

宜州区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矿产资源

宜州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褐铁,汞、磷、硫铁矿、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层藏量约4678万吨,锰矿藏量约1640万吨,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间。石灰石质量上乘。

政治

宜州区党委书记:薛海源

宜州区人民政府区长:戚啸

人口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总户数20.75万户,户籍总人口66.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4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6.1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4.26%,比上年末提高0.12个百分点。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4.53万人,女性人口32.20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5.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6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72%,比上年末提高0.66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宜州区常住人口54.56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比上年增长-0.98%,机械变动人口-0.88万人,自然增长人口-0.34万人。

经济

综述

2023年宜州区生产总值171.6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增速比1-3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10亿元,增长5.5%,增速比1-3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6.54亿元,下降0.2%,增速比1-3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8.99亿元,增长5.0%,增速比1-3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4.3%、15.5%、4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9%、-0.8%、49.9%,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2.24、-0.04、2.20个百分点。

2022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39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7.51亿元,下降4.2%;第三产业增加值64.57亿元,增长4.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3.0%、17.0%、40.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0%、-19.4%、52.3%。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宜州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328元,比上年增长3.5%。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宜州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4.5%。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0.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9.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89.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8%,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7.3%,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4%,非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9%。

财税收支

2022年,宜州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税收收入3.62亿元,下降6.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8.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4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1893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1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29亿元,增长5.0%。

人民生活

2022年,宜州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68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1元,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7:1,比上年缩小0.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9541元,比上年增长3.3%;经营净收入12080元,增长4.6%;财产净收入2882元,增长2.9%;转移净收入8865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23331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7771元,下降0.7%;衣着支出1110元,下降3.9%;居住支出5358元,增长2.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354元,与上年持平;交通通信支出2602元,增长0.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721元,增长1.3%;医疗保健支出1982元,下降1.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433元,下降0.5%。

2022年,宜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4058元,比上年增长5.4%;经营净收入9025元,增长8.9%;财产净收入652元,增长6.7%;转移净收入3126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47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食品烟酒支出3911元,下降2.2%;衣着支出485元,下降3.2%;居住支出2621元,下降1.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618元,下降2.5%;交通通信支出1185元,下降2.4%;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625元,增长1.6%;医疗保健支出965元,下降4.4%;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137元,增长3.0%。

2022年,宜州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类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31%,比2021年降低0.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87%,降低0.16个百分点。

2022年,宜州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部上涨。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6%,衣着类价格上涨0.03%,居住类价格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5.3%,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7.8%,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6%。

第一产业

2022年,宜州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45.97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5.68亿元,增长3.9%;牧业产值61.61亿元,增长8.0%;渔业产值1.68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5.38亿元,增长6.9%。

农业

2022年,宜州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67万亩,比上年增加0.04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02万亩,增加0.16万亩;甘蔗种植面积32.02万亩,增加0.5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5.06万亩,增加0.76万亩。年末果园面积13.73万亩,增加0.49万亩;桑园面积39.25万亩,增加1.25万亩。

2022年,宜州区粮食产量18.34万吨,比上年下降3.1%;油料产量0.28万吨,增长4.3%;甘蔗产量148.28万吨,增长6.3%;蔬菜产量53.16万吨,增长2.6%;食用菌产量2.63万吨,增长10.0%;园林水果产量16.46万吨,增长10.3%。

林业

2022年,宜州区造林面积7.43万亩,比上年增长56.2%。2022年,宜州区木材采伐量50.60万立方米,增长1.6%。油茶籽884吨,增长31.6%;松脂产量14210吨,增长4.7%;花椒产量9.5吨,下降26.2%。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森林覆盖率65.14%。

畜牧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生猪存栏13.21万头,比上年增长2.9%;生猪出栏19.11万头,增长4.9%。2022年,宜州区畜禽肉类总产量25897吨,增长7.4%,其中猪肉产量14143吨,增长4.8%;牛肉产量4100吨,增长30.1%;羊肉产量781吨,增长7.9%;禽肉产量6161吨,增长1.9%。禽蛋产量408吨,下降24.5%。蚕茧产量92336吨,增长12.9%。

渔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淡水养殖面积2.09万亩,比上年增长7.8%;2022年,宜州区水产品产量1.28吨,增长3.3%。

生产条件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耕地灌溉面积28.27万亩,比上年增长13.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3708吨,下降3.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41吨,增长4.0%;农药使用量773吨,下降1.3%;农用柴油使用量6274吨,增长6.7%。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宜州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4%。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类,股份制企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4.8%。按控股情况分类,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1%,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下降8.7%。按大行业分类,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6%,纺织业增加值增长10.1%,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加值下降8.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加值下降43.0%,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加值增长5.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4.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下降21.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8.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18.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8.4%。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看,2022年,宜州区生产成品糖13.28万吨,比上年增长18.3%;发酵酒精(折96度)1.15万千升,下降10.6%;蚕丝4074吨,增长6.8%;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30%)400万米,增长15.8%;人造板58.59万立方米,下降43.8%;纸浆8.32万吨,增长7.4%;合成纤维聚合物(PVA)1.67万吨,下降14.9%;中成药475吨,下降7.8%;硅酸盐水泥熟料52.36万吨,下降37.6%;水泥52.32万吨,下降21.3%;石灰9.50万吨,下降19.3%;商品混凝土38.12万立方米,下降15.5%;铁合金2.59万吨,增长20.0%;自来水生产量2050万立方米,增长8.9%;发电量9.91亿千瓦小时,下降8.6%。2022年,宜州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6%,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2%;利税总额下降1.7%,利润总额下降6.8%。

建筑业

2022年,宜州区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97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32亿元,下降21.3%。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宜州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4亿元,下降10.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1.3%;金融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长23.2%;房地产业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3.0%;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3.98亿元,增长0.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9%,营业利润增加628万元,利润总额增加456万元。

国内贸易

2022年,宜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1亿元,比上年增长0.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8%,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8%。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5.7%,饮料类增长5.9%,烟酒类增长74.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8.4%,化妆品类增长34.0%,日用品类下降0.2%,五金、电料类增长25.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5.2%,书报杂志类增长4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5%,中西药品类增长32.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07.8%,通讯器材类下降37.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7.7%。

对外经济

2022年,宜州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08亿元,比上年增长76.7%。其中,货物出口1.08亿元,增长76.8%;货物进口2.5万元,下降49.5%。

招商引资

2022年,宜州区招商引资内资到位资金28.2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328万美元。

房地产业

2022年,宜州区房地产开发投资9.72亿元,比上年下降25.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7.18亿元,下降33.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25亿元,增长57.7%;其他投资0.30亿元,下降60.3%。商品房销售面积24.15万平方米,下降26.4%;商品房销售额10.41亿元,下降37.9%;商品房平均售价每平方米4309元,下降15.5%。

邮电通信

2022年,宜州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20年不变价)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电信业务总量(2021年不变价)5.29亿元,增长24.4%。年末固定电话(含公用电话)用户5.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28万户,其中5G以上移动电话用户20.34万户。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52.2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22万户。

旅游业

2022年,宜州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7.7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2.7%;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6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65.57亿元,下降34.6%。辖区内星级饭店8家,旅行社5家,星级农家乐6家。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5.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5.63亿元,增长12.2%。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8.03亿元,增长10.3%。

保险业

2022年,宜州区保险业保费收入4.25亿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2.83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4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0.98亿元,其中人身保险赔款0.24亿元,财产保险赔款0.73亿元。

交通运输

交通

宜州区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内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千米,有火车站11个。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境内公路线路里程2094.4千米。按技术等级分,等级公路2085.3千米,等外公路9.1千米。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130.3千米,一级公路52.1千米,二级公路163.0千米,三级公路124.7千米,四级公路1615.1千米。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45.8千米,省道182.1千米,县道297.7千米,乡道186.7千米,村道1182.2千米。通公路的村委会180个,其中通公共交通的村166个。

运输

2022年,宜州区货物运输总量967万吨,比上年下降3.7%。旅客运输总量188.16万人,下降8.0%。其中公路旅客运输量187.47万人,下降6.7%;水路旅客运输量0.69万人,下降80.2%。2022年,宜州区公路水路客货运周转量61387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0%。按行业分类,公路客货运周转量61382万吨千米,增长1.1%。其中公路客运周转量17386万人千米,下降5.6%;货运周转量59643万吨千米,增长1.3%。水路客货运周转量5万吨千米,下降78.8%。其中水路客运周转量10万人千米,下降78.8%。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有科研所1个,在岗职工6人。2022年,宜州区获专利授权214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有高等院校1所,教职工913人,其中专任教师746人,在校学生19817人,当年招生6360人,当年毕业5277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当年招生769人,在校学生2915人,当年毕业1181人。高中6所,教职工980人,其中专任教师848人,当年招生5319人,在校生14294人,当年毕业4633人。初中26所(包含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1994人,其中专任教师1880人,当年招生8484人,在校生25616人,当年毕业9012人。小学124所,教职工3045人,其中专任教师2960人,当年招生7312人,在校生49559人,当年毕业849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当年招生10人,在校生96人,当年毕业33人。幼儿园187所,教职工1998人,其中专任教师975人,当年招生7450人,在园幼儿19072人,当年毕业6816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共有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群众文化馆1个,基层文化站16个。公共图书馆书藏量13.67万册,公共图书馆少儿文献1.56万册。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5%。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068个,其中公共体育场馆2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乡镇体育健身场所16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49个。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7个,其中医院9个,乡镇卫生院2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3个,村卫生室2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698张,其中医院床位3467张,乡镇卫生院床位1130张,妇幼保健院床位101张。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393人,其中执业医师1408人,执业助理医师282人,注册护士2542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62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54张。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52人,比上年减少3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6%,比上年降低0.49个百分点。2022年,宜州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51人,增加12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1人。

2022年,宜州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8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8.4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9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3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4.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03万人。

2022年,宜州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2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8万人。年末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86个,其中养老机构1个。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床位3312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400张。不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和设施123个。

基础建设

2022年,宜州区建成区面积21.67平方千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5.2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09平方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0%。

安全生产

2022年,宜州区安全生产事故13起,其中工矿安全事故1起,交通安全事故12起。安全事故死亡16人,其中工矿安全事故死亡1人,交通安全事故死亡15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0.099人。

历史文化

彩调剧

宜州区是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的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举办。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歌唱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宜州渔鼓

宜州渔鼓在宜州民间普遍流传,传统唱腔轻快活跃。演唱者左手抱渔鼓,并持简板按节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过门旋律拍击鼓面。传统唱腔是单一乐段,反复演唱。解放后,文艺团体利用传统唱腔,配上新内容演唱。解放前渔鼓由民间艺人沿街卖唱。1992宜山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宜州渔鼓《李贵凉粉》(韦善光作词,廖寿德音乐设计,胡雪琴导演,刘焕姣等演唱)参加中国个体文艺会演获三等奖。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2年末,宜州区共有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2个。

宜州区主要风景名胜有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含古龙漂、珍珠洞、民族村、刘三姐书院等),有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宋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仙女岩、九龙岩、三门岩、多灵山、镇远峰等。

流河寨景区

流河寨―壮族歌仙刘三姐故居,为广西风景名胜区下枧河东岸,位于市城东北郊8千米处的刘三姐镇马安村,占地十余亩。寨中保留有刘三姐、阿牛哥、锦妹当年居住过的房屋,有壮寨门、壮族图腾、农家劳作工具和茶楼等仿古建筑。

四牌楼

四牌楼,位于宜州区一中东侧,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时称“会魁楼”,又称“四牌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四牌楼楼高三层,一楼全用大型细凿条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艺精巧。边长11.5米,四面拱门各高3.9米,宽3.5米。二三楼为木质结构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飞彩流丹,古朴庄重。“文革”中二三楼被拆毁,只存有一楼拱洞石门,楼上建筑及额匾碑刻已不复存在。

会仙山景区

会仙山亦称北山,位于城区北1千米的白龙公园内,为宜州八景之首,称“会仙远眺”。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刻“骑云”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所题。有清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山顶建有电视差转台。还有天池、甘泉等。景区内有白龙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炼丹岩、白云庵、翼王点将台、翼王点将台、山谷祠等景点。

临江河

临江河风景区北起样贝乡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与龙江河交汇,河道全长37千米,含下枧、古龙、祥贝三个河段。沿河群山叠翠,古洞罗列。该景区于1988年10月与白龙洞同时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

九龙山

九龙山,位于城区南3千米,因有九峰相连蜿蜒若龙,而得名。在九龙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宽6米,有后洞和顶洞可出,明代庆远知府岳和声题刻“丹霞遗蜕”四字于岩侧壁间,旧称“丹霞夕照”。

古城峒

古城峒位于市区北郊3千米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

古龙河景区

古龙河景区位于江河中段,北起祥贝乡古龙圩,南至下枧龙洲岛,古称思吾溪,全程10千米。

壮古佬

壮古佬风景区位于区北部刘三姐乡的马山塘屯,至市区水陆距离12千米,陆路5千米,景区占地16公顷,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古朴。壮古佬景区现已建有景区码头,对歌台、壮古佬寨门、厚兰桥、会景亭、表演场、观景长廊、歌王楼等别具风格的民族传统建筑。黄圣依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在此取景拍摄。

水上石林

水上石林地质公园位于龙江及其支流的临江流域,占地面积约114.7平方千米,海拔160米左右,属大型规模地质公园,由祥贝园区、下枧河园区、龙江园区、石别园区组成,约有60处地质遗迹点。

德胜风景区

德胜风景区位于城区47千米的德胜镇境内,景称“玉笏鸣琴”,又名白云山,明代刻有“独尊峰”三字,主要景点有鸣琴山、大风光山、德胜古城等。

地方特产

宜州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

宜州特色小吃:宜州牛肉条、三姐香粽、宜州红兰酒、豆腐瑶、瑶寨五香熏鱼、桑杆榆黄蘑等。

著名人物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关于其身世,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版本,而最广泛流传的当属流传在广西宜州一带的传说。

冯京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生于城西龙江北岸的冯村,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

黄莺,原名黄廓,生于1912年,龙头乡九磨村人。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黄莺为抗日烈士。

谢骙,原名谢家骙,宜山县(今宜州区)庆远镇管家巷人,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率部与日军的激战中殉国。

荣誉称号

宜州市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和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称号。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13年,获“广西园林城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广西南珠杯优秀城市”等称号。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6月29日,被确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1年12月,入选拟推荐命名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公示名单。

2023年12月,被公示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

2024年1月,入选中国康养百强县。

友好城市

2002年宜州成为东莞市石龙镇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与江西修水县缔结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与江苏海安县缔结为友好城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