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奇石

更新时间:2022-06-30 23:19

首先因外表的“奇”而称之为奇石。它“在崖门内,距全节庙约三里,聚众石所成,屹立水中,最高一巨石,突出海面二三丈。”(施见三《新会名胜古迹考略初稿》,1956) 明代以来,被称为奇石。明代新会举人容朝望作《奇石诗》形容:“波心之石生绝奇,凌空屹立势如飞。”相传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有谭氏3兄弟来到奇石附近立村,因目睹这奇形巨石,也就取名“奇石村”(自然村,今属古井镇奇乐村)。除这“上奇石”外,还有“下奇石”,也非常之奇特。《新会名胜古迹考略初稿》又记:“在崖山外,距上奇石五里馀,聚千百石层叠而成,长数十步,石上千百孔,如蜂窝状,每大风起,风入孔中,发出声响,震耳欲聋,过者闻之心惊。东有小山,峙于石旁。” 遗憾者,上世纪50年代建设军港、疏浚航道时炸毁了这珍贵文物。

简介

崖门奇石不愧有奇名,首先因外表的“奇”而称之为奇石。它“在崖门内,距全节庙约三里,聚众石所成,屹立水中,最高一巨石,突出海面二三丈。”(施见三《新会名胜古迹考略初稿》,1956) 明代以来,被称为奇石。明代新会举人容朝望作《奇石诗》形容:“波心之石生绝奇,凌空屹立势如飞。”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有谭氏3兄弟来到奇石附近立村,因目睹这奇形巨石,也就取名“奇石村”(自然村,今属古井镇奇乐村)。除这“上奇石”外,还有“下奇石”,也非常之奇特。

《新会名胜古迹考略初稿》又记:“在崖山外,距上奇石五里馀,聚千百石层叠而成,长数十步,石上千百孔,如蜂窝状,每大风起,风入孔中,发出声响,震耳欲聋,过者闻之心惊。东有小山,峙于石旁。” 遗憾者,上世纪50年代建设军港、疏浚航道时炸毁了这珍贵文物

世上奇形之石多得很,然而这崖门奇石更主要“奇”在于它特有的“经历奇”。700年前的那场宋元崖门海战,它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当时张世杰指挥宋军“结大舟千余,作一字阵,碇海中,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新会县志》) 宋军的连环船阵就系在这海中的奇石上。

明代《崖山志》记载:“张公世杰用铁索自崖山贯奇石而锁之,以遏元师者也。”但最后宋军大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帝昺在奇石边蹈海殉国。要研究这场海战的确切位置,奇石留给了后人最重要的方位标志。奇石还成为宋朝灭亡的物证,郭沫若作有“崖门一石兴亡史”(《访新会》)、“危石犹存宋帝踪”(《崖门》)等诗句。

地理特点

这奇石是“奇”,被越传越神奇,慢慢变成是陆秀夫背帝昺登上奇石之上跳海。我们设身处地思考,当时有没有这种可能和必要。这显然是民间传说,文艺作品强调渲染,树立高大形象,似乎这样可以更悲壮动人、更显英雄气概。

由于丞相陆秀夫背负帝昺殉节,奇石成为民族气节的寄托景物,透过奇石的摩崖石刻,可以窥见很多奇趣的故事。当年张弘范在奇石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大字以自表其功,为世人诟骂。新会著名学者张 于元末18岁时,赋诗有“磨崖共说张弘范,把酒惟浇陆秀夫”(《崖门怀古》)之句。明代成化时,广东提学佥事赵瑶看了奇石刻字后,作《登崖山观奇石诗》:“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镌功奇石张宏范,不是胡儿是汉儿。”此诗刻石在全节庙。

至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憎恶纪功字,命人把它磨掉,想改为“宋陆秀夫死于此”。白沙先生认为太简略,对新会知县丁积说:“宋亡时死者数万,不独秀夫也,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于此石下’。”徐瑁不同意,认为“臣不宜先君”。由于各人拟出文字争议很大而作罢。

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顺德已辞官知府赵善鸣又提出刻石为“宋少帝陆丞相沉此石下”,但最后未有刻成。之后诗人区大相(?—1614)写了《崖门览古》诗句“崖无灭宋字,波有撼胡声”可参证。直至上世纪50年代时仍不见有字,1958年12月董必武视察崖门也感叹“渔村奇石已无碑”(《游崖门》)。

1962年田汉游崖门后,挥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被刻在近岸的大石上,以代作奇石供人景仰,石刻曾在“文革”时被铲去,1979年修复。摩崖石刻的故事终于告了一个段落。但是,近来开发崖门古战场文化旅游,又有人提出复原奇石的设想,看来,奇趣的故事还可能继续下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