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防御

更新时间:2023-10-25 22:54

战略防御(strategic defense)是指在战争全局上的防御。战略行动的基本类型之一,也常成为战争的一个阶段。目的是保存和积累力量,消耗、消灭敌人,改变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阻止和挫败敌人进攻,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分为全面防御和在某个方向或地区实施的重点防御。目的是保存和积累力量,消耗、消灭敌人,改变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阻止和挫败敌人进攻,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通常为实行防御战略的国家和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时采用,一般出现于战争初期;推行进攻战略的国家和军队,在战争的一定时间内或一定方向上,特别是当其进攻被打破后,也会采取或转入战略防御。战略防御是一个复杂的斗争过程,一般包括抗击敌人进攻的防御战和以消灭进攻之敌为主要目的的反攻战。有时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还会有战略退却行动或阶段。

成功的战略防御对顺利实现攻防形势的转换,圆满达成战略目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战略防御一词出现于近代,但其实践源远流长,在历代战争中常常出现,方式也不断变化。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在战争全局上的防御行动。如燕、赵、秦诸国针对北方匈奴的犯扰,曾采取筑长城、修关塞等措施,在战略上实行防御。楚汉战争中,战略防御的特征和阶段性表现已很明显:刘邦设置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防御线,进行了两年多的持久防御,并结合实施战略机动,打败了楚军的进攻。到了明清时期,战略防御范围已扩及海上。战略防御理论在中国出现较早。《左传》载有“深垒固军以待之”的防御对策。《孙子》提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善守者“自保而全胜”等,不仅讲了战略上的防御,也含有积极防御的意义。历代重要军事著作对全局性的防御问题多有论及,到20世纪20年代,已有包括系统论述战略守势作战的战略理论专著问世,在军事译著中使用了“战略防御”的术语。世界上战略防御的实践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曾在国境上筑长墙,在战略重地建要塞。17~18世纪,西方出现了防线战法,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有过100千米的布拉班特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双方都曾实施战略规模的防御,突出特点是绵亘防线和阵地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防御规模大,投入的兵力多,形式多样,作战空间扩展到海洋和空中。在战争中,轻视战略防御和过分倚重阵地防御的都曾遭到重大损失。反映战略防御理论较早的著作是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系统地论述了战略防御的长处、特点、条件和手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有过长时间的战略防御实践,创造和发展了革命战争战略防御的理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由于敌强我弱,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前期进行游击战争,提出并实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就包含了革命游击战争战略防御的行动准则。后来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转变,战略防御也随之发展,一般是诱敌深入;先行退却,尔后反攻;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实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毛泽东总结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经验,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系统地论述了战略防御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革命战争的战略防御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总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在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战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以分散的游击战为主,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辅,在战略内线的持久防御中,广泛进行战役战斗外线的速决进攻战,打击敌人,发展自己,创造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以内线作战为主的战争第一年里,贯彻“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大量进行战役战斗的进攻战以外,也进行了战役战斗的防御战,以保障主力进攻歼敌,或掩护领率机关、人民群众,或暂时保守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战略防御组织和实施得极为成功,仅用一年时间,就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消灭敌军112万人,收复和解放了大片土地,并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防御理论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两年多实行以阵地战为基本作战形式的战略防御,创造了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建立了全正面、大纵深的战略防御体系,使中国的战略防御理论和实践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战略防御必须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能实现敌我力量的消长,转换全局的形势,打破敌人进攻,并为自己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实行积极防御,不仅要在适当时机举行战略反攻,而且应在战略防御全过程中积极采取攻势行动,使战略防御具有活力。实行积极防御是中国革命战争打败强敌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未来战争战略防御获得成功的关键。

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是:①实行大立体全纵深防御。要能有效地抗击敌人陆上、海上、空天等多种方式的进攻,必须建立全方位、全纵深、大立体的战略防御体系。要有灵敏、高效的情报和指挥、通信系统,严密的战略防空系统,可靠的后方保障系统,构成既能抗击,又能反击,可应付各个方向、各种规模之敌入侵的作战体系。

②重点设防,重点守备。防御空间愈是广阔,设防和用兵愈要有重点。在同一时间,应明确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战略方向。在次要方向上尽量节省兵力。为了应付突然情况,实现防中有攻,争取战略主动,应建立和保持战略预备队,特别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机动兵力。

③灵活运用作战形式。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战略方向,不同的军种,应有适合各自特点的作战形式。作战形式应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换。机动战、阵地战、游击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④充分准备,搞好各种保障。从防御中争取主动,必须对战争的发生、发展有科学的预见,切实做好抗击敌人进攻特别是战略突袭的准备。要组织好各种作战保障和后方保障,构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⑤密切协同,发挥整体威力。遂行战略防御任务的各种武装力量,各军种、兵种,各战区、战场,前方与后方,都应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主动配合,密切协同,在统一的方针和计划下,协调一致地行动。

敌方战略进攻的企图、规模、方式不同,战略防御的实施方法也不同。

①对于敌之局部性进攻,一般应实行坚守作战,保卫领土(领海、领空)不受侵犯,适时还击,并努力避免战争升级。

②对于敌人的全面性进攻,首先要组织好战争初期作战,中心是组织指挥各种力量抗击敌人的突然袭击。密切注意战略形势的变化,及时获取敌人进攻和突袭的情报,对敌人的进攻时机、主要方向和手段作出正确判断,在此基础上迅速定下战略防御决心,调整平时建立的部署,进行军民动员。

③抗击敌人突然袭击,首要的是反战略空袭。强调严密组织防护,充分运用各种防空力量和高新技术,进行积极抗击。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一系列的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坚守对全局安危相关的陆上和濒海的重要地区,阻滞、消耗、分散敌人,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举行进攻战役,消灭敌人,以攻助守。

④战略相持时,除必要的坚守作战外,坚决实行战役战斗的外线进攻作战,积极破坏敌人的补给线,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努力转变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条件具备时,不失时机地举行战略反攻,集中兵力,选准主要方向和打击目标,构成立体和纵深的攻击部署,打好初战并适时扩大战果,把局部胜利发展为战略胜利,最终实现战略防御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和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战场范围进一步扩大,战略攻防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对付敌人使用高新技术打击手段的攻击成为防御作战的主要内容,战略防御全纵深、大立体的特征愈来愈明显,战略防御体系将向更加完整、严密、适应性强的结构发展。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