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曼丘陵

更新时间:2022-06-29 11:33

拉斯曼丘陵位于东南极大陆边缘,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

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捕鲸商人——挪威的克理斯滕森家族的十余艘炼鲸捕鲸船出没南大洋,拉斯·克理斯滕森不仅关注其捕鲸业发展,而且更热衷于航海考察和探险活动。从1927年开始,拉斯率领挪威考察队多次前往南极地区。

1935年2月,登上一片裸岩区,并命名为拉斯曼丘陵意即“拉斯家族丘陵”。1936年2月4日,挪威人再次登上拉斯曼丘陵,拉斯的夫人英格丽特作为女性首次驾机在南极上空飞行,从空中向该丘陵抛置挪威国旗,以示领土占有权。1937年,出版了当时精度最高的南极地图。现今许多地名都沿用了该图的称谓。

1954年3月,澳大利亚著名的南极探险家菲利浦·劳爵士率领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在拉斯曼丘陵的斯托尼斯半岛登陆,是继挪威队之后第二支踏上该丘陵的考察队。

1957年7月一1958年12月,美国著名的极地飞行探险家R·伯德率领十三艘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船只及六十余架飞机,对南极3/4的海岸带进行了航空摄影和测绘,于是拉斯曼丘陵区产生了第一幅完整的航空照片。

1986年2月,澳大利亚南极抗冰船“内拉丹”号进入距拉斯曼丘陵13公里的海域,在该丘陵区的米洛半岛上建立劳基地。此乃该区域第一个固定科学考察基地。

1987年2月,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的八名科学家来到该基地,首次开始了对该区的调查研究。

1986年—1987年夏委,前苏联在拉斯曼丘陵建成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进步一号站。开展了观测研究。但因该站靠近冰盖,远离海岸线,补给物质陆运困难,遂于1989年建进步二号站,该站从1990年底开始运转。进步一号站和二号站均归俄罗斯所有。

1989年2月26日,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在拉斯曼丘陵米洛半岛的最北端建成“中山站”(69°22′24″S,76°22′40″E),成为中国第二个常年科考基地。

地理位置

拉斯曼丘陵位于东南极大陆边缘,整个拉斯曼丘陵区的面积近40平方公里,主要由斯托尼斯半岛、海珠半岛、布洛克尼斯半岛、米洛半岛五岳半岛等五大半岛和菲设尔岛、香港岛、曼谷岛、虎头岛等128个岛屿组成,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 中国南极中山站、俄罗斯的进步二站、澳大利亚的劳基地站、印度的巴拉提站均建于此。

气候特征

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拉斯曼丘陵区常年盛行偏东向的下降风。1989—1992年,中山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为—-9.57℃,1992年8月7日记录到-39.0℃的极端最低气温,同年9月份出现—20.0℃的日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出现于1989年12月15日,为9.6℃。气温的变幅较大,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为0.53℃,而最冷月(9月)则为一16.4℃。每年3月气温开始急剧下降,到5月份接近最低点,此后虽有升降但波动不大,以至在9月份出现最冷时期,而9月底10月初气温则迅速回升,12月下旬起基本上可维持0℃以上。夏季短促(12月—2月),春(3月、4月)、秋(10月、11月)匆匆,寒冬漫长(5—9月)是该区的气候特征之一。

测绘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区新建了8个C级全球定位系统(GPS)控制点,这些地理坐标起算点基本覆盖了拉斯曼丘陵地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