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海石塘

更新时间:2024-08-28 04:55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武肃王钱镠带领吴越劳动人民在钱塘江处修建的捍海石塘,抵御潮水泛滥,保护杭州城。钱镠征集民工二十万,以极大之决心,用竹笼填塞石头沉入海中,堆砌成大石塘,塘外再打下木桩,使石塘十分牢固。吴越时修筑的海塘,经过八百年的海潮冲刷,到雍正年间,还有一部分屹立在海岸上。

功在钱王

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潮患惨烈,威胁百姓生命和农业生产,且潮患还经常使杭州百姓饱受饮用水变咸之苦,这极大制约了杭州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在总结历代用土筑法修堤很快就被大潮冲垮的沉痛教训基础上,吴越国王钱镠于公元910年8月,亲自组织了20多万兵民,以竹笼、石头、巨木为材料,大规模修筑捍海石塘,基本解决了潮患,保护了杭州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致杭州“城基始定”。

吴越国遗址

2014年6月5日至11月1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上城区基本建设,在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了更为完整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其实,早在1983年,杭州江城路公交工程施工时,就曾发现过其中的一段。

海塘呈南北走向,横截面为梯形。首次发现的以柴草和竹编加固海塘的做法,基本证实了史料记载的,捍海塘修建是采用“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的修筑方式。

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当时,它不但抵御住了钱江大潮的侵袭,也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捍海塘后经三次不同规模的修缮、增筑,直到北宋中期。

钱王射潮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属于吴越国。吴越国国君就是钱王。钱王治国,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钱塘江两岸海塘的修筑问题。由于钱塘江潮的潮头极高,潮水冲击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海塘,总是这边修好,那边已经坍塌,以至于出现了“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的说法。

当时,有人告诉钱王,海塘难修,是因为钱塘江潮神作怪的缘故。于是,生性勇猛的钱王,便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一天,精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聚集。由于途中需要经过一座宝石山,而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纳一人通过,钱王便利用脚把这座山蹬成了两半,使山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从此,这儿就被叫做“蹬开岭”。

当弓箭手在江边聚齐后,钱王又奋笔写了两句话:“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并把这两句话扔进了江中。但潮神却仍然不理不睬,还是像往常一样,凶猛地扑了过来。钱王见此,大吼一声:“放箭!”并抢先射出了第一箭。顿时,万箭齐发,直射潮头。围观的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一会儿工夫,便连续射出了三万支箭,竟逼得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从那时起,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工程才能顺利地进行。

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射潮的功绩,就把钱塘江海塘称为“钱王堤”。并在与功臣山一水相隔的地方建起钱王祠,让后世可以永远怀念一代明主—钱镠。虽然这是传说故事,但却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人定胜天的淳朴道理。

遗址中的草鞋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专家郎旭峰说,“海塘建成后,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加。唐代还是‘腰鼓城’的杭州,版图得以扩展,日渐繁华起来。”郎旭峰说,以前的海塘都是用泥土修筑的,所以钱江大潮一来,不太扛得住。但钱镠修建的这个捍海塘,“是以竹片编织成笼,内填以块石,层层叠置成堤,堤前用木桩固定,加以横木连接,背后填土而成,再在海塘打上数十万木桩,外护海塘。”遗址现场发现了一只草鞋。郎旭峰认为可能是当时的修塘工人留下的,当时劳动人民都习惯穿草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