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袍

更新时间:2023-01-07 23:30

朝袍是清朝皇帝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朝贺和祭祀活动时穿的服装。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另配箭袖和披领,二者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此外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等。

朝袍介绍

在清代中,朝袍通常指皇帝用于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几大类礼仪服饰。根据不同的季节,又有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多种质地,颜色也并不是只有人们普遍认为的明黄色一种,而是有明黄、红、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色。

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此外,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另配箭袖和披领,二者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此外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等。

朝袍制作

制作一件朝袍耗时两年,4条正龙绣在朝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4条行在前后衣襟下摆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5条龙,这寓意着九五至尊。此外,龙袍在龙纹之间还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

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

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锦缎、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三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交裁作、绣作、衣作,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完成后陆路进京,如后宫所用则经水运进京。期间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过粉10余人,合计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绣则要用2年零5个月才能完工,在此期间内,穿衣人的体态甚至已发生了变化,聪明的工匠于是在织造阶段就在面料边缘留下了足够的改动空间。

皇帝朝袍

概况

清代御用朝袍分冬、夏两种。冬朝袍分两式,其一为明黄色,两肩、前胸、后背各一正龙纹,上衣前后列12章,间以五色云纹,下裳襞积处行龙6条,间以五色云,余下部位和披领表以紫,马蹄袖端表以薰貂;质地多以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绣制。其二亦为明黄色,与一式所不同在于上衣纹饰,即以石青色织锦锻或织锦绸镶边,再加镶海龙裘皮边,而非以貂皮作边饰。夏朝袍款式及纹饰与冬朝服两式相同,唯材质以缎、绸地绣花以及妆花缎、缂丝等。另外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月白地云龙纹缂丝单朝袍

月白地云龙纹缂丝单朝袍身长145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宽16cm,下摆长166cm。为上衣下裳相连式圆领马蹄袖单层袍。领口系有红织金缎里石青缂丝表披领。右襟钉铜鎏金水纹錾花扣6枚。领后垂明黄色绦两条,每条各镶红色珊瑚背云1块、红珊瑚坠角2个、珍珠4颗、米珠12组。领口拴黄纸签,上墨书“高宗月白缂丝描金边单朝袍一件。珊瑚背云两块、珊瑚坠角四个、加间饭块正珠八颗。”朝袍在月白经丝地上,用五彩纬丝和赤黄圆金线缂织花纹,其中胸背及两肩织正龙各一。胸部正龙身下织以蝙蝠、寿桃、灵芝、珊瑚、磬和暗八仙构成的团杂宝纹样,龙身间点缀五彩流云,周围以海水江崖为边饰缂织成大幅过肩柿蒂形纹样。腰帷织行龙五条。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一。衽正龙一。下裳正龙二、团龙四。袖端正龙各一条。下摆为八宝平水。通身列十二章,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通身衣缘镶描金勾连纹边及三色圆金边各一道。

月白地云龙纹缂丝单朝袍运用了齐缂、戗缂、套缂、构缂、缂鳞、缂金等多种缂织技法。山石海水以戗缂法缂织,晕色层次丰富,过渡和谐自然,富有立体感和质感。流云用五彩纬丝,在分色区域按顺序相套,长短参差,表现出彩云飘动之势。尤其是龙鳞以赤、黄二色金线缂织,细致入微,立体感毕现,逼真传神,突出地表现了龙这一核心纹样。清代皇帝朝服穿用于朝会、重大典礼等最为隆重盛大的场合,是等级最高的礼服,其制作与使用均有严格的规定。这件朝袍的做工、款式、颜色、花纹、饰物、附件等无一不是当时严格繁细的服饰制度的具体反映,而五爪金龙的数量和分布、十二章及明黄绦的使用等,即服饰最高等级的体现,以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根据典制,皇帝朝服概用明黄色,只有在祭天祈谷求雨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月白色。这件月白色朝服当是乾隆皇帝夕月时穿用。

金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男朝袍

清中期,身长135cm,两袖通长182cm,袖口宽20cm,下摆宽124cm,披领35-93cm。清宫旧藏。袍圆领,右衽,马蹄袖,腰帷以下为襞积式。袍面料为金黄色缎,上衣在柿蒂纹样内饰金正龙四条,间饰五彩祥云及海水江崖纹。腰帷行龙四条,下裳行龙八条,间饰五彩云纹及八宝平水纹。披领、袖端用石青金龙妆花缎。金黄素缎接袖。后背及披领饰金黄绦背云各一。袍周身饰石青织金缎缘,内衬月白色素纺绸里。襟缀铜镀金光素扣5枚,披领缀2枚。此为清代皇子礼服,按清制,应为皇子及受赏赐的亲王郡王服用,鲜见于清宫旧藏。附黄条,墨书:“金黄缎织五彩金龙片金边袷朝袍一件,珊瑚背云坠角上嵌饭块珠八颗”。

乾隆朝袍

乾隆御用的朝袍,蓝地绣制,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帏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处前后团龙各九、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另外衣裳前后绣十二草纹,间以五色云纹,下幅绣八宝平水。所谓“正龙”,指龙首面向正面,其姿态是头部左右对称,好像一条正面而坐的龙,有时也叫坐龙,是龙纹中至尊纹饰;行龙系指龙作行走之态,也叫走龙。上衣领前列三星,作正三角形排列,领后为山纹,右肩以兔代月,左肩以鸡代日,胸前正龙右下方为黼(斧),左下方为黻(亚),后背正龙下方为龙纹,左下方为华虫(雉鸟),其中龙纹和团寿纹用平金绣,周围以五彩云纹穿插,每装饰部位周边有平列状水浪纹围虎,称“平水”,寓意“四海清平”,另加寿山石纹,寓意“江山万代”。其中杂以合称“八宝”的“金锭、银锭、珍珠、犀角、如意、方胜、珊瑚、钱”。云纹和水纹用晕色调配方法,色组有红—粉红—水红,烟色—香黄—明黄,蓝—浅蓝—月白,绿—浅绿—湖色,配色缤纷艳丽谐调,与金色龙纹交相辉映,饰以湖蓝地之上,对比鲜明,却并无丝毫“火气”。

康熙朝袍

康熙朝袍,身长142cm,两袖通长192cm。朝袍为披肩右衽捻襟马蹄袖式,石青缎素接袖一段,衬月白小缠枝暗花绫里。披肩绣二龙戏珠。朝袍的主题纹饰为云龙纹。袍身纹饰由云龙与柿蒂纹组合而成,前胸、后背、两肩、腰帷、衽、底襟、下摆、袖端共绣龙纹43条,分别为正龙、团正龙、行龙。前胸和后背的正龙中心绣一团暗八仙捧寿与海水江崖纹,间以五色流云。通身列十二章。朝袍的龙纹以平金针法绣制,其它绣纹使用了套针、钭缠针、钉金线等10多种针法。朝袍周身镶石青团龙杂宝纹织金缎边1道,并钉三色金边1道。后背钉明黄绦2条、珊瑚2块、坠角4个、珍珠8颗、饭珠24组。此朝袍应为康熙皇帝祭南郊祈谷雩时所服用,其绣工考究,捻金线匀细,平金匀齐,针脚细密,设色丰富瑰丽,晕色自如,为清康熙时期苏州绣制的宫廷朝服之精品。

皇后朝袍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相关资料

在海内外织绣品拍卖行情中,清代帝后朝服、衮服以及补服,由于品相佳,织绣工艺精湛,深受藏家的喜爱,1995年10月佳士得南坎欣顿东方及伊斯兰服饰织绣品拍卖会上,一件19世纪的黄地八龙十二章袍(缺箭袖、里子重新配置)以6187.50英镑的高价成交。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十二章龙袍的拍卖价格仍然呈上升趋势

《国朝宫史》记载了乾隆朝的冠服制度,其中“典礼·五”,主要记宫中女性所用冠服,按其排序,分别为“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皇子福晋”、“皇子侧室福晋”,定制中的冠服皆有薰貂朝冠、青绒朝冠、金约、珥、领约、朝珠、彩帨。锦缎有褟朝褂、锦缎朝褂、纱朝褂、黄貂皮缘缎朝袍、海龙皮缘缎朝袍、锦缎朝袍、纱朝袍、海龙皮缘灰鼠皮里缎朝裙、锦缎朝裙、纱朝裙、薰貂吉服冠、青绒吉服冠、吉服褂、吉服袍等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