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干

更新时间:2024-03-28 14:41

李承干(1888年—1959年1月15日),字直聊,长沙县清泰乡人。早年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

人物生平

李承干,字直卿,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湖南长沙清泰镇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李悦陶开设私塾,后赴外省谋事,母亲郭氏为人善良、热心助邻。李承干从小性格沉静、少言寡语,最初就读私塾,受传统科举教育,15岁起先后入学乡间所办新式学堂、长沙省立实业学堂,接触新兴科技知识,眼界为之大开。其时正值孙中山在国内外开展民主革命活动,李承干的长沙同乡黄兴积极从事相关发动与组织工作,追随者张继、秦效鲁、苏曼殊、杨吉荪等正执教于李承干所在学校,李承干受他们的革命思想影响甚大,得以形成“非推翻清朝专制政体不足以致治,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理念,从而确立实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促使李承干开始将理想付诸实践的是竭力推行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光绪三十二年(1906),湖广总督张之洞又一次选派大批学生赴日留学,李承干因成绩优异得以名列其中,与郭沫若、吴玉章、成仿吾等同期东渡扶桑,张、李二人由此相识并有往来。他到日本后,先入日本大阪预备学校、关西中学,完成中学阶段学业,继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时逢李承干最为仰慕的张继已在日本,任同盟会本部司法部判事,并兼负同盟会直隶省分会之责,还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辑,他受其影响常参加同盟会组织的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国留学生精神大振,李承干认为国家兴废在此一举,个人学业当居其次,毅然回国赶往武昌投效黄兴所率革命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作战二十余日。短暂的军队战斗生活,令李承干接触到手枪、步枪、机关枪、迫击炮等各种武器,有了同这些兵器打交道的契机。

翌年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李承干感到清朝腐败政府已被推翻,国家共和基础已定,又返回日本继续完成学业。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著名高等学府——东京帝国大学的电气工学科,这是当时世界上比较热门的专业,吸引了许多留学人员。1916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日方教师对这位留日学习长达十多年之久、勤俭朴实、刻苦研读的中国学生给予很高评价,将其毕业论文长期保存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鼓励他成为一名企业家。

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后,历任湖南省长公署实业司科长兼技正、汉阳兵工厂电机课长、九江兵工厂试验厂厂长等职。抗战时,在艰难条件下,从事枪枝弹药生产,卓有成绩。

抗战胜利后,在重庆与中共代表团秘密往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直接受中央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应邀参加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会议。先后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4年4月,任国家计量局首任局长。为发展中国的计量事业奠定了基础。

1959年1月15日不幸因病溘然长逝,董必武、黄炎培、李维汉、习仲勋等组成治丧委员会并举行隆重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其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所获荣誉

自1939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曾先后为李承干颁发4枚奖章和勋章,蒋介石还亲自予以条谕嘉奖。中国工程师学会亦在抗战胜利后,向李承干颁发了1枚金质奖章,此前获此殊荣的有詹天佑、茅以升等著名工程技术专家。中共对李承干一直十分关注并给予充分肯定,常驻国民党统治区的谈判代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董必武,在延安作报告曾讲:“谁说国统区无好人?李承干就是一个。”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周恩来曾派专人到国统区寻找李承干,争取这位“工程界有名望的国民党兵工厂厂长”到解放区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建立,他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参与南京人民政权建设,获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首任国家计量局局长等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