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

更新时间:2024-09-09 17:45

李泽厚(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男,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思想家哲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30年6月,李泽厚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镇。

1945秋,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因为没钱入学,只好进了吃饭也有公费补助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50年—195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

1955年,发表了《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等文章,一举成名。

1956年,在第6期的《哲学研究》上发表《论美感、美和艺术》。

1957年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1960年,被下放劳动。

1962年,发表《美学三题议》。

1986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普通研究员的身份,获得了一套国家分给的100平方米房子,这是当时常务副院长的待遇。

1988年,当选法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成为20世纪下半叶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哲学家。

1992年,赴美国小镇教书,长期定居中国国外,只有每年秋天回北京住一阵。

2021年11月2日(美国科罗拉多时间11月3日早上七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家中离世,享年91周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泽厚最开始做谭嗣同研究,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中国美学大讨论,再到1979年研究康德,后来是《美的历程》,三大思想史论,最后到晚年的伦理学。

李泽厚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情本体”。李泽厚把“情”本身作为哲学的本体,作为哲学最根本的地基。“情本体”的提出,很可能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同时,李泽厚还在《己卯五说》一书中,提出了“巫史传统”,以此解释中西文化为什么会有不同。他认为,所有原始民族都有巫的阶段,但大多数的民族,尤其是西方,它的巫术后来分化了,一方面变成科学,另一方面变成宗教。从希腊到近代,哲学思辨总是和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思辨的那一部分发展得很充分。相反,中国的“巫史传统”使中国文化中的情感与理性、宗教与科学,分割得不是很清楚。在中国,不管是孔子、孟子,还是汉代的“天人合一”,或是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既是一种信仰,是情感性的,同时又是理性的推理。信仰、情感和理性思辨是糅合在一起的。——这是为“情本体”找到了上古之源。

李泽厚的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美学四讲》等。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4个月后《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1981年,李泽厚主编书籍《美的历程》出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1988年,《华夏美学》出版。1989年,《美学四讲》出版。2009年,《美的历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2016年,《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由活字文化推出,该书由《美的历程》删编而成。

人才培养

李泽厚带学生基本上是自由主义式的。他从不规定学生一定要做什么,比如他讲实践美学,但他学生里其实没有多少做人类历史本体论和实践美学的。他和学生的交流很平等,从来不会运用什么权威去压你。他也是一个好辩的导师,特别喜欢和学生争论,然后一下抓住某个讨论问题的要害。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泽厚的父亲是邮局的高级职员,英语很好,但在他12岁时病逝。母亲是小学教师,独自拉扯两个儿子长大,勉强供养二人上学。

2024年2月3日,李泽厚晚年友人马群林在《学人Scholar》发文,透露李先生的遗嘱——希望死后将大脑“冷冻”保存,以供未来研究之用——“已得到了忠实执行”。

人物评价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贯穿李泽厚一生的不仅有赞美之词,痛苦、批判、争议也始终相伴而行。李泽厚是在美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思想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新京报评)

“和一般意义上的专家、学者不同,李泽厚毋宁说是一个‘思想家’。他拥有的财富不是‘知识’而是‘智慧’,他从事的工作也不是‘治学’而是‘思考’。李泽厚是极为敏感的。他总是能把握住思想文化的历史脉搏,不失时机地把学术界的关注目光引向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八十年代后的’美学热’、’文化热’便都与李泽厚有关。几乎可以说,李泽厚的目光扫向哪里,哪里就会热起来。”(作家易中天评)

“我想李泽厚先生是真正做到了‘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亦评)

李泽厚是“一个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而往往不识“时务”也绝不追赶“时髦”的人”。(人文学者刘再复评)

李泽厚在私底下平易近人,待人真诚,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而看轻你。(李泽厚好友马群林评)

李泽厚在政治性上不“过关”,却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三联生活周刊》评)

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启蒙者。(《中国新闻周刊》评)

李泽厚是一个“很难被明确定义”的人。李老师有很多特点,但是给人最深刻印象的一定是他的“直接”。他对你的赞美和批评都是直言不讳的,不会做很隐晦的表达。这给人一种在交流时的平等感,我们相差44岁,但我在和他的交流中也丝毫没有顾忌,而是相互直来直往地辩驳,他也丝毫不会介意你去批评他,但他总如不倒翁般地驳不倒。(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评)

人物影响

2010年2月,《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人物纪念

2022年7月,马群林编撰的《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由南京大学出版社。

人物争议

2020年5月29日上午,90岁的李泽厚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美的哲学》《我的哲学提纲》《走我自己的路》,作者李泽厚)改窜书名及篇章内容,不能如实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不承认它们仍属我的著作,望读者谅之”。

李泽厚在特别声明中称:我从未出版过《美的哲学》一书,以后也不会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拙著,既未通知本人,也不知是如何选择、安排、改动、删窜的。我不能承认这三卷是我的著作,我对此也不负任何责任。法律问题,当由律师考虑。年已老迈,体弱心衰,无力顾及,特此声明,请读者原谅。

“李泽厚补充声明”则写道: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拙著,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旧作,其篇章版权已归属台北三民书局,但未经作者同意,改窜书名及篇章内容,并不能如实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误导读者,也有损于我,我有权利声明不承认它们仍属我的著作,望读者谅之。

京贵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山海文库”发布声明称,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李泽厚著作的全部著作权权利,包含《美的哲学》(原名《美学论集》)《我的哲学提纲》《走我自己的路》。该司与天津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2019年8月15日签署了李泽厚作品《美的哲学》(原名《美学论集》)《我的哲学提纲》《走我自己的路》的出版合同与发行合同,并授权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相关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