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甲

更新时间:2024-04-07 16:57

古代的军事装备,板甲是由经过塑形的大块板状金属制造而成的一种盔甲,这是相对于由大量细小金属环制成的锁甲和小金属片制成的鳞甲札甲而言的。

历史发展

14世纪以前,西欧铁甲与其他地区一样,以锁子甲为主,鳞甲、札甲为辅。传统意义上的板甲雏形为14世纪初出现于西欧的铁胸半身板。同一世纪末,米兰的铠甲工匠们率先尝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铠甲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和鳞甲、札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铠甲的四肢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板甲出现于15世纪初(但这时板甲材质比较劣等),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钢铁生产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锻机的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使15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人们很快发现:板甲的防护力和同等重量下带给士兵的灵活性为其他铁甲所不及,而且还提供了冷热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条件。无论是锁子甲还是鳞甲、札甲,由于其构成要件(小铁圈、甲片等)太小,加工极其繁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也难以加工强化。人们认为:14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形势的逆转,与板甲的发明不无关系。板甲与英国长弓的对抗,被认为是“盾”超越“矛”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是板甲成熟的标志。16世纪至17世纪初,板甲进入全盛时期。也因此而开创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专家们为了穿甲而日夜殚精竭虑,开发出大批古怪的新式武器。

然而16世纪中,大型火绳枪的出现,使板甲抵抗力第一次出现不足。在子弹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向内凹陷而出现损伤,子弹与板甲撞击时发生的振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使沉重的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17世纪初,号称滑膛枪的新火绳枪及燧发枪普及到士兵手中,轻便而巨大的威力为当时绝大多数板甲所无力抗拒。此后板甲渐入衰落期。除装备数量日趋减少,全身甲逐渐为四分之三甲乃至胸甲取代外,质量也下滑了。钢铁工业不足以将优质钢铁推广的弱点到19世纪中方以近代高炉为基础之工业为基础克服。然而击发后膛枪之威力又再次凌驾防护装备之上。故而除个别案例外,板甲之最后遗存仅在一次大战中以胸甲形式出现。

其他地区未能发展出全套板甲,然而大型护板及“鸡胸”构型提供的防护力已为世人所尽知。土耳其除进口及缴获之西欧盔甲外,16世纪后自产碟甲,以锁甲连接钢铁板以为补充。伊朗萨法维王朝时期有铁护胸板,此装备亦见于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近期的《阿克巴大帝》中即有此类道具。日本于战国后期,发展出南蛮胴具足,为仿自舶来品的产品。

前研究板甲发展过程和防御能力的最完善的专著为:《骑士与风炉: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甲胄的冶金学历史》,布里尔学社(Brill Academy)出版,阿兰·威廉姆斯著。

研究论文

《Some Aspects of the Metallurgy and Production of European Armor》

By Craig Johnson, first published in the Armored Proceedings Symposium Notes, 1999.

(作者Craig Johnson,是Arms & Armor Inc.的生产经理。)

冶金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制造护甲时使用“钢”的程度比过往以为的要广泛得多,而几十年前许多学者以为多数护甲是铁制。

约1300-1650年的板甲时代,所用“钢”与现代精钢完全不同,它非常驳杂,同一块“钢”上可能同时有熟铁到中碳钢存在,经常遍布大量炉渣。

...硬度......但迄今检测过的几乎所有“钢”材都呈现出驳杂不均匀的性质。

马耳他军械库十六十七世纪实战铠甲金相学分析结果:夹渣无淬火

Metallurgy of armour exhibited at the Palace Armoury Valletta, Malta.

《马耳他瓦莱塔的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内铠甲展品之金相学分析报告》

D.Vella, C.Degrigny, M.Grech, A.Williams

2004

[摘要]

检测了十个铠甲部件。结果显示,六件低碳钢,一件高碳钢,三件熟铁,其中一件熟铁是磷铁,一种很不常用的铠甲材料。全部钢制品显示出铁素体-珠光体的显微组织,制造过程中没有尝试完全淬火或不完全淬火而产生马氏体的迹象。所有金属部件都存在夹渣,夹渣的长条状表明这些金属铠甲是锻打成形的。

(注1:低碳钢高碳钢,古代钢制品严重不匀质,其性能不可简单以现代工艺制品衡量。)

(注2:磷铁,不适合制甲,是劣质材料。)

(注3:淬火,报告引用其他研究称,意大利铠甲在1510年前有热处理有不完全淬火,据说仅为装饰效果,1510年后这方法似乎突然中止。)

[部分正文]

马耳他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展出大量16世纪至17世纪晚期的铠甲。与许多以精良藏品出名的欧洲铠甲博物馆不同,这里是世界上实战遗存的军械库之一,因而享誉。除了一些属于大统领或某些著名骑士的铠甲部件或全副铠甲以外,这里的主要展品是步兵

[部分正文]

马耳他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展出大量16世纪至17世纪晚期的铠甲。与许多以精良藏品出名的欧洲铠甲博物馆不同,这里是世界上实战遗存的军械库之一,因而享誉。除了一些属于大统领或某些著名骑士的铠甲部件或全副铠甲以外,这里的主要展品是步兵实战铠甲。

● 日耳曼人一向习惯撒谎造假,一套著名骑士铠甲,居然用了至少五副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铠甲拼凑而成,当然这里头也有英国人的“功劳”:

DAVID EDGE and ALAN WILLIAMS, A STUDY OF THE GERMAN ‘GOTHIC’ 15TH-CENTURY EQUESTRIAN ARMOUR (A21) IN THE WALLACE COLLECTION, LONDON

《对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的15世纪日耳曼“哥特式”骑士铠甲(A21)的研究》

<摘要>

在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最为著名的、真正标志性的铠甲,是一款15世纪晚期日耳曼骑士与战马的铠甲(藏品编号A21),对于铠甲史学家而言则很不幸,它也是最混杂的一副,在19世纪采用了至少五副铠甲部件才拼凑形成如今的模样。

欧洲板甲

作为欧洲中世纪后期的主要形象,板甲一直都是古战与冷兵爱好者们的经典话题。很多人视其为世界冷兵器时代的巅峰防御设计,有些人则认为其只适合特定的欧洲战场。但他们本身都不容易注意到,板甲的诞生,足以说明欧洲技术的高人一筹。

在14世纪,西欧地区就出现了铁质半胸板。到了这个世纪末,文艺复兴重镇米兰的铠甲工匠们,正尝试着用钢板做出整体的护手、护腿、胸甲等部件。但这些零件并不能独当一面,所以只能作为传统锁子甲札甲等的“外套”。

早期的板甲更像是传统锁子甲的外套

进入15世纪,技术与战争需求的共同作用,使全身板甲的出现成为可能。高炉的发明。使铸造铁取代块炼铁成为可能,钢铁的产量也随之大大增加。水力锻机的出现和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让板甲有着有别于此前几乎所有护具的防御性能。

当时是欧洲,也处于战乱频发阶段,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法百年战争。这场由一系列短期冲突组成的长期鏖战,从14世纪中期绵延到15世纪。百年里,双方都不断进行着军备竞赛,绞尽脑汁的追求更好装备。这就给处于早期摸索阶段的板甲,以充分的机会和发展动力。匠人们发现,较之传统的锁子甲来说,板甲在相同负重的情况下还具有更受一筹的防护水平。

英法百年战争让新生的板甲迅速扩散

首先是大块钢板可以锻打出带有弧线的穹面,其弧度设计可使对手的锋刃或射来的箭矢都发生偏角度离。刻意凸起的部分,也使铠甲不再紧贴穿戴者的胸腹部,给使用者留下一个缓冲空间。一旦胸甲因钝器的重击而发生变形,穿戴者也未必会因此遭到致命创伤。

当时还不存在后来的人体工程学,但欧陆的工匠已经在盔甲的制作上成熟运用起相关理念。关节部分的处理,在这方面体现的尤其明显。所以,骑士在穿上板甲后,并不会像很多人脑补的那样行动受限。相反,几乎可以做出全部的战术动作。

当代爱好者穿上板甲后的摆拍

讽刺的是,当时的贵族武士们并未能在实践中及时跟上潮流趋势。由于板甲的成本较高,生产周期较长,所以产量一直没能大幅上涨。不少人在购得部分板甲零件后,尝试与传统的锁子甲搭配穿戴。结果,不仅带来了严重的防御缺陷部位,也让个人负重没有明显下降。以至于很多不明所以的后来者,都拿出这个阶段的部分案例,证明板甲的大而无当。

1450年代,百年战争的结束并没有让板甲发展就此停滞。很快,新的玫瑰战争在英国本土爆发,并促使贵族武士们大量增购板甲来武装自己。

玫瑰战争几乎就是一场板甲的盛宴

此时,连已经技术成熟的米兰工匠,都发现自己的作坊产能不足。他们很快让代理商在距离英国不远的弗兰德斯,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这些低地城市和北意大利类似,有着鼓励工商业发展的自由市制度,也孕育了数量众多的高水平匠人团体。他们在保留板甲有点的同时,为了减少工时而做出了形制改进,并因此催生了著名的哥特式板甲。

新的哥特式板甲,平均重约25kg左右,和现代美军的理想负重类似。其表面有许多开槽褶皱,形成的凸起的弧面能有效防御利刃的劈砍。只是相比原先的米兰产品来说,看上去比较粗糙。在外观上,哥特式板甲也给了穿戴者以超越过去米兰式板甲使用者的“视觉威慑力”。

哥特式板甲的确从外观上看就比较吓人

哥特式板甲的另一个特征是夏雷尔式头盔。这种头盔可以轻松地打开合上,提供良好的视野。有趣的是,后来二战德军的头盔就在形状上也有类似之处。显然,这是对中世纪后期工匠设计水准的最好肯定。

但在板甲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同时,用于击破板甲的火枪技术也有了更大程度的发展。至少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早期枪炮就是在两边的武器库中先后登场。

板甲时代的早期 火门枪还不足以产生巨大杀伤

相比笨重的火炮,单兵持有的枪械无疑对穿戴板甲的战士更有威胁性。只是由于早期火门枪的威力有限,才让重甲武士们对此没有太过在意。更新颖的蛇形钩装置,也无法让当时的火绳枪在射击威力方面有立竿见影的不同。所以,到15世纪末时,大部分人还更重视预防传统的长弓与钢弩威胁。

一些潮流的引领者,甚至会在穿上板甲之余,也拿起火枪朝敌人射击。他们的经典形象,构成了很多亚非拉居民对近代欧洲人的初步印象。

火枪+板甲 是早期欧洲殖民者的经典形象

但到16世纪中期,重型火绳枪技术已日渐成熟。使用者能够在100码杀死穿着早期防弹盔甲的敌人,也可以在400码杀死穿着普通盔甲的人,并在600码杀死没有任何防护的倒霉蛋。

于是,板甲设计者在世纪末进行了最后一搏。他们增大胸部的防御厚度,从过去的平均2mm飙升为1cm左右的极端例子。结果必然是板甲的“轻装”优势消失,逐步变得沉重起来。受此影响,全身式板甲已经很难见到,意义不大的四肢部分被抛弃。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躯干部分,不断被加大倾角和厚度,使后期板甲呈现出鸡胸凸肚的怪异形象。

火药时代的不可阻挡 也预示着板甲的消亡命运

然而,即便是如此努力,板甲终究在17世纪中后期步入消亡。当以燧发枪为代表的更新式火药武器开始统治战场,任何人都不可能依靠源自冷兵器时代的防护技术,增加微乎其微的生存概率。更多经过速成训练的步兵被派上战场,也让板甲这种“更贵族”的装备显得不合时宜。

只是在欧洲以外的很多殖民地战场上,200年里不断传入的板甲还有一定的市场。毕竟,在防御传统弓箭方面,板甲的优势依然存在。欧洲殖民者也会在这些地区,一直将板甲使用到存货耗尽。

17世纪开始 板甲在重型化的同时也步入了衰亡期

不过,板甲的历史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终结。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士兵为了预防流弹和弹片杀伤,还是有零星使用新的工兵板甲。通常,只有担负最危险任务的工程人员,才会获得这样一套行头。普通士兵就不可能指望这些装备,来帮助自己抵御火炮和机关枪了。

经过后来的二战摧残,新的现代防弹衣开始孕育而生,古老的板甲设计也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

一战期间 部分工兵还会配发特制板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