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

更新时间:2024-09-13 18:06

王广,字公渊。汉族,(?—251年)三国时期曹魏人,父亲是王淩。

人物简介

王广是三国时期曹魏太原祁县人,哲学家。东汉司徒王允从孙,魏太尉王凌之子。

有志尚学,官至尚书。魏时随父亲在朝作官,屯骑校尉,机智有谋。当得知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时,王凌与外甥令狐愚合谋立楚王为魏主,王广劝其父不可,王凌没有接受儿子的谏言,结果计谋泄而被害。

兄弟才俊

祖父为汉末司徒王允之兄王懋,汉侍中、幽州刺史。王懋生三子:晨(李傕杀允后与弟凌脱归乡里)、凌、宏(河东太守,绵竹侯)。其中王凌为其父,先后历青、扬,豫等州刺史,出将征东将军车骑将军,入相官司空、太尉,矢志忠于曹室的老臣。兄弟四人,皆才武过人。二弟王飞,字公翼。三哥王枭,字公美。四弟王金虎,字明山

据《魏氏春秋》曰:广字公渊。弟飞枭、金虎,并才武过人。四兄弟中最有名的是老大王广和老幺王金虎。王广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代表理论是“四本论”,与傅嘏钟会、李丰齐名。王金虎,字明山,以字行世,一般称呼王明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可谓“人得其书,皆以为法”。据唐朝张彦远法书要录》统计,曹魏河东地区,也就是今山西地区仅有两位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卫觊(安邑人,今山西夏县)。这两兄弟是祁县历史上记录最早的思想家和书法家。

才学影响

王广的才学在当时很有名。司马懿曾有意拉拢他们父子,问蒋济:“王凌的才干怎么样?”蒋济,魏国重臣,辅佐四代君王。蒋济说:“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并特别指出“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四本论”是当时思想界主流学论,以王广、傅嘏、钟会、李丰等为代表人物。四本指的是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王广在“四本论”主张“离”的一派,才和性不仅本质不同而且没有任何必然关系,才性四本论—结论。

依据曹操“用人唯才”,即求才令: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3.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说明性与才本质不同。“性”指德性;“才”指实现道德以外的才能。它的基本立场、内容同於“才性异”,惟对程度的理解不同。“四本论”中“才性同”,才和性是相同,道德是实践的能力;“才性异 ”,才和性是不同的,“才”是道德以外的才能;“才性合”,才和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禀赋 (天赋之气性)的具体表现;“才性离”,才和性之间没有关系,“才”是道德以外的才能。王广的思想与竹林七贤嵇康相近。王广主张才性离,嵇康主张“明胆殊用,不能相生”,“明胆异气,不能相生”,“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皆明。”“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爱憎属我,贤愚属彼”,“外内殊用,彼我异名”。胆既与明无涉,明亦与胆无关,所以是明胆离,是才性论中的离的主张,将于王广。

嵇康根究明胆的生成,源于阴阳异气,而五才在人类精神能力上的作用,也是各别的发生,不相关涉与联属,这种把知识和实践割截区分的看法,仍是丛唯心主义二元论出发的。他们似是四本论离异的一派,换言之,是党曹氏而拒斥司马氏的一派,最后都被司马氏杀害。

劝阻父亲

王广虽然是党曹氏但对时局有很理智的看法。其父密谋谋立曹彪时,劝说:“每当要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以人情世态为本。曹爽因骄奢淫佚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何晏虚浮而不能治国,丁谧毕轨桓范邓飏等人虽有较高的声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变易国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他们心里想的虽然十分高远但却不切合实际民情,百姓习惯于旧制,没有人顺从他们。所以他们虽有倾动四海的势力、威震天下的声名,而一旦同日被杀之后,手下名士就散去大半,百姓们照旧安定,没有谁为他们而悲哀,这都是失去民心的缘故。

如今司马懿的本心虽难以测量,事情也不可预料,但是他却能提拔贤能,广泛树立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心里的愿望。造成曹爽恶名声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百姓为先务,而且他们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

受株被杀

最终王凌不听王广劝说,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事泄,司马懿将兵讨伐,王凌饮药自尽,参与者皆夷三族。王广与二弟、三弟被诛杀,四弟投奔太原后被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