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明文

更新时间:2024-05-21 11:08

科技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指反映和总结处于世界前沿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如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科研动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一直以来语文中的分法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类。

考查方式

近几年科技说明文在高考语文中都是以选择题出现的,大都是在试卷的7至9三道选择题中。科技说明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及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所问问题中找出答案。一般题目不会太难,只要自己阅读,就能回答很正确。这几年在全国Ⅰ卷、全国Ⅱ卷、新课标全国卷、山东卷、湖北卷、重庆卷、四川卷、江西卷、天津卷、安徽卷等试卷中出现。

科技说明

科技说明文一直困扰着广大考生,怎么才能突破瓶颈,拿到理想的分数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大家探讨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考生一接触文章,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文本,迅速概括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方面讲的、有哪几个主要观点、彰显了作者怎样的研究成果,等等。要从文本中生成问题,进而形成预设的知识要点。科技说明文以传递信息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从文中筛选出重要的概念、句子并加以理解,树立有目的的筛选意识。对重要概念,要注意分析先与后、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关系。对重要句子,要紧缩加工,提取主干,把握其主要意思。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回归原文,在原文中找出与题目中对应的句子,然后仔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分析

教学目标的无序性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但我们研读大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不清楚,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且看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初二年级);再看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高一年级)同样是教学说明文,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却都是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教学目标的无序性造成了一个学生在六年中说明文阅读总处在低层次的、重复的、因而也是意义甚小的阅读层面。江苏省特级教师孙芳铭这样说:“教学训练不甚得法,依然只是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这一套,显然不能把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语文之友》1996年第14、15期《试谈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训练》)可谓一针见血。应该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中学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大纲”与“说明”的严重脱节,使教师无所适从,教学效率必然受影响了。

缺乏科学的阅读质量标准

大纲里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在表面看来似乎已有标准,但缺少可操作性,弹性太大。怎样才算是“阅读”?怎样才算是“比较熟练的阅读”?谁也说不清,最终等于没有标准。北京特级教师顾德希在“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说:“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对语文能力质量标准却研究得非常不够。以至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人们虽然不断在谴责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但对于每个年级语文能力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却又始终说不清楚。年复一年,学生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每一年的质量标准都是含糊的,似乎语文学科理当如此。”(见1998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第10页)于是,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师甲教一课时,教师乙教两课时,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弹性标准是我国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水平低下的一条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他们制定了国家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按规定,“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250个单词;大学生为250—280个单词;高级专家为340—620个单词。”(转引自《快速阅读》40页)这就为编选语文教材和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而又可操作的依据。

教学设计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

相当多的教师目标定位不准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基本上是解题、分段、概括段意、讲析说明顺序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教学起始就把阅读材料分割开来,弄得内容支离破碎,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其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做了很多练习,但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却难以从整体上去进行把握和分析。再则,到了高三,不少教师订购了大量的复习资料,但仅仅是让学生反复操练,自己一报答案了之,而对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题型特点、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和答题要点等却总结甚少,传授甚少。教师“昏昏”,学生单靠感觉做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能力的迁移和提高也就更不可能了。

教师科技知识匮乏,科技素养普遍较低

有两名中学生对“超导”现象产生了兴趣,去请教老师,教师却不屑一顾地说:“这也不懂,就是超级导弹。”学生愕然。这绝非是一个笑话。我们不少教师对“光脑”“网络化”“远程教育”之类的科技知识的确知之甚少。据1998年1月1日《报刊文摘》报道:上海曾经搞过一个测试调查,其结果表明,该市8000多名教师输给了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测试成绩比学生低5%,而小学教师的科技素养更是让人震惊,不少人竟对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一无所知。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因素其中就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研究相邻的学科,广泛涉猎吸收多方面的文化科技知识。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升学成了教育唯一的目的,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尺。在这样的气候下,老师只知加班加点,忙上课,忙补课,忙考试,只抓住一册教本一册教参,无暇为自己“充电”,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以致出现了“师不如生”尴尬场面。而这样一来,科技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就更成了问题,因为其中相当多的科技内容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教师不了解这方面的科技知识,教参上又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学习科技说明文?

教学办法

一、要突破读写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章熊在1998年10月份举行的“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发言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是‘读写结合’,它是为写作服务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发展了,需求发生了变化,阅读学诞生了。在阅读学的发展过程中,读者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所以到了本世纪下半叶,阅读学又称‘解释学’。每个读者都必然也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作品。”“阅读教学中允许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2期第7页)章熊先生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思考,它深刻地指出了新时期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即混淆了阅读与写作的本质属性,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本位。从现代阅读观来看,所谓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行为过程,它要求读者运用信息学、语用学原理迅速准确地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是一个输码——编码——解码的过程。在以往(或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众多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如教《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分析完景泰蓝制作的六个步骤后,教师随即结合实际,大谈“冻米糖的制作”“熏鱼的制作”之类的写作,并要求学生当堂仿写成文。一堂课,既有读又有写,读中仿写,写中思读,似乎是完美的结合。但事实是读不深读不细,写不像写不真,两败俱伤。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树立阅读课就是理解分析材料、筛选提炼信息这样的观念,消除一直以来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确立阅读教学的本位,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任务,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备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而言,同样要十分注重学生“圈点勾画”、“摘录”、“写提要”、“做笔记”、“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等等的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旦有了良好的自能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用。

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高效率的阅读有两个标志,一是速度快,二是理解率高,而高效率阅读取决于良好的阅读方法。这里仅谈谈速读问题。美国有一份著名的杂志《化学文摘》,一年内能报道来自136个国家的45万余篇文献,一个化学家如果每天读6小时,每小时读4篇,也要56年才能读完,这一数字还是几年前统计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对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能力;就高考来说,阅读速度慢也必然影响成绩的取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某种意义已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倒是我们所追求的。据科学研究,人进行快速阅读是完全可能的,速读作为获取信息的快速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科技说明文阅读中,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

具备优良阅读品质

这里所讲的阅读品质,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制约阅读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心理机制,如阅读的自觉性品质、阅读的专注性品质、阅读的主动性品质、阅读的坚持性品质、阅读的记忆品质,等等。例如,有的学生刚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说明文材料,往往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无法答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之面对材料便形成阅读的强烈需要感。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专注性品质,那么展卷阅读,就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阅读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高级阅读质量,通常都极为重视阅读品质的培养。

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目的分析,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应当着重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筛选能力。其中,速读能力是基础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一级能力,而筛选能力则为科技说明文阅读的终端性能力。这几种能力一旦具备,那么对一般科技说明文的阅读将不成问题。

三、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信息学和阅读学告诉我们,作者——文本——读者是构成一个完整书面交际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一方,文本是交际信息的载体,而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方。从阅读中的读者心智活动过程来说,接收和处理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处理,就必须有一定量和一定质的接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读者即我们学生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是无法让别人替代的。教师只能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获得大量信息,丰富知识储备,以提高他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就要非常重视①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科技读物,不断汲取科技新知识,如《新华文摘》《科技日报》《数字化生存》《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等书刊;②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科技视野,如参加科技博物馆、制作科技小作品,撰写科技小论文,聆听最新科技学术报告等。这样,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改以往语文课堂信息反馈的单一化而形成庞大的多元信息反馈网络,才能真正提高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效率。

分析举例

科学说明文和一般说明文一样,也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例如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文,我们就不妨来个这样“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点,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先看总标题:《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的克隆技术的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的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只要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除了我们前面说的抓小标题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样就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的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例如这篇课文主要是阐述事理的,无疑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读精析——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从全文上提领各部分的说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览无余。

二是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精要分析具体的说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把“克降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时,我们就要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加以体味。

例如:(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7)“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些句子,无一不体现出神圣的“科学精神”。

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也就是说明书的意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