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0 19:12

罗,中国传统丝织物,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

简介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罗的生产,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嘉泰《会稽志》卷十七《布帛》记载,春秋时越国生产的丝织物中即有“罗”。罗可以分为横罗、直罗、花罗等。罗可以素织,也有提花,但在织造技术上,提花罗比素罗复杂得多。罗的品名也相当繁多,如《新唐书》中所载各地贡品中有瓜子罗、孔雀罗、宝花罗、孔雀罗、宝花花纹罗、单丝罗、合罗等名。传统品种杭罗为横罗。出土文物中发现早在商代,战国楚墓已有罗的残片和花罗。秦汉时期花罗已很精美。宋代的罗织物最为盛行,在润州(今镇江)设有织罗务,每年贡罗达10万匹以上,但因其织造工艺复杂,明清以后逐渐消失。罗,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孔形,织物紧密结实,又有孔眼透气。适于制作夏季服饰,刺绣坯料和装饰品。

文物实证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保存完好的罗织物,大部分采用普通四经绞罗。但其中用于龙凤虎绣的地织物,经分析组织上稍有变化,即每一次绞转后增加两梭平纹,也就是三梭平织和一梭绞转相间隔排列。经丝的精练度好于纬丝,应是熟织的丝织品这种变异的四经绞罗,纬密增加,孔眼变小,很适宜用做刺绣的地。

河北满城、蒙古诺因乌拉、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有菱纹罗出土。其中以武威磨咀子所出最为精良,其经密每厘米144根,排列非常紧密,纹样显得格外突出。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也有大量纹罗出土,其中又以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出土物更具代表性。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成幅纹罗有10余件,幅宽36-51厘米不等,一般每厘米经丝为100-120根、纬丝为35-40根。色彩上有朱红、青、烟色、白色。花样常见菱形图案,虚实两种上下对称横向排列,通幅分别排13-14个,布局严谨。这种菱形图案开关与俯视的耳杯相似,可能就是当时文献中所说的“七彩杯文绮”。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唐代的罗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四经绞罗。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中有少量罗织物,几乎都是小几何花纹,或可与史料中的瓜子罗等相互印证。江苏苏州虎丘塔和浙江杭州雷峰塔等地出土的吴越国时期织物中有大量四经绞罗,就是越罗。

宋墓出土丝绸中的大类产品也是四经绞罗,甚至比唐代出土更多,大部分是小花纹,如九点纹、方格纹、菱形纹等,出土于大量辽代墓葬中,也见之于国外的一些私人收藏。另如阿鲁科尔沁旗小井子辽墓出土的紫色芝麻罗,以四经绞作地,二经绞显花,花为菱形点。也有较为复杂的花卉纹样,如黄升墓出土的四合如意纹罗。

杭罗也属于横罗。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代的罗织物中虽然还有四经绞罗,但已极为罕见。目前所知只有美国一家博物馆中藏有的一件清代龙袍的接袖上见到过不提花的四经绞罗,织造技术已是十分低劣。

古代文献

《战国策·齐策》:“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

据《杭州市志》,元、明、清时代的杭州丝绸中,罗一直是一种主要品种,罗中的秋罗、绮罗均为名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