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原

更新时间:2023-12-05 21:18

《莽原》1925年4月24日创刊于北京,鲁迅主编,初为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同年11月27日止,共出32期。撰稿人主要包括以高长虹、高歌、尚钺等为代表的狂飙社成员和以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等为代表的安徽作家群。1926年1月改为半月刊,单独出版,未名社发行。共出48期,1927年12月改名为《未名》。

创刊背景

关于《莽原》,鲁迅曾经谈到它的来历:“一九二五年十月间,北京突然有莽原社出现,这其实不过是不满于《京报副刊》编辑者的一群,另设《莽原》周刊,却仍附《京报》发行,聊以快意的团体。奔走最力者为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也还是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个;而鲁迅是被推为编辑的。但声援的很不少,在小说方面,有文炳、沆君、霁野、静农、小酩、青雨等。”©这段话概要介绍了莽原社的起因及阵营,但在成立时间上却与事实有出入。

莽原社是一九二五年四月在北京成立的新文学社团。该社的成员除高长虹、黄鹏基、向培良外,还有章衣萍、荆有麟等人。鲁迅是发起人之一。《莽原》周刊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较鲁迅所说的时间要早半年。“莽原”二字是从一部字典上随手翻来的,其含义大约近于“旷野”。报头则是找来的一个八岁的孩子写的,鲁迅很喜欢孩子那幼稚天真的笔迹。

《莽原》周刊

《莽原》从创刊起,就显示着它战斗的态度。创刊号上发表的鲁迅的《春末闲谈》、高长虹的《棉袍里的世界》也都体现着这种态度。而后来黄鹏基发表的《刺的文学》更直白地表明了对文学的这种态度和认识:“我以为中国现代的作品,应该是一丛荆棘。因为在一片沙漠里,憧憬的花都会慢慢地消灭的,社会生出荆棘来,他的叶是有刺的,他的茎是有刺的,以至于他的根也是有刺的。…怎样抓着他的病的深处,就很利害地刺他一下。……”“沙漠里遍生了荆棘,中国人就会过人的生活了!”

这战斗的姿态在当时的文坛显出勃勃的生气。

但是,《莽原》周刊出至第三十二期便因《京报》停止副刊以外的小副而终刊。在此期间,鲁迅在此刊发表了二十余篇作品,除《春末闲谈》外,还有《灯下漫笔》、《答KS君》等战斗性极强的杂文以及通讯、译文、补白、正误、附白等。由此也可看出鲁迅作为责任编辑所倾注的心血。

《莽原》半月刊

《莽原》周刊停刊一个月后,鲁迅又编辑了《莽原》半月刊,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由未名社出版,单独印行。封面是由司徒乔设计的。未名社出书一向注重精美,用纸、插图、封面都较讲究,《莽原》半月刊也不例外。司徒乔所设计的封面是一幅单色木刻,在一片莽莽荒原上,藏蕤丛生的杂草对着铅一般厚重的云块,冲刺似地生长着,带着一股野性,一股不屈的意味,形象地体现着《莽原》的精神特质。至此,《莽原》实际已是未名社的社刊了。

复刊后的《莽原》与原先的《莽原》有一定的关系,但却绝非原先的《莽原》了。首先在成员上已有了较大变动。虽然莽原社的成员仍向《葬原》投稿,但《莽原》的成员已由未名社所取代。李霁野、台静农等后来的未名社成员原先向《莽原》周刊投稿时,只是通过鲁迅以个人名义投的,与莽原社没有社团关系,如今,莽原社成员向《莽原》投稿,实际上是在向未名社的刊物投稿了,因此,我们不能说未名社是莽原社的前身。维系这两个社团关系的纽带是《莽原》这份刊物,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埋下了两个社团不合的种子。其次,复刊后的《莽原》因是未名社社刊,所以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分量较原来的《莽原》大大增强了,这是由未名杜的社团性质决定的。第三,后期的《莽原》由于鲁迅离京赴厦门,刊物由韦案园接编,战斗性便有所减弱。本来,《莽原》创办之初就是想以发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短文为主,但是主要撰稿人中却以写小说和翻译文章的居多,而作评论的却寥寥无几。因此,鲁迅曾于一九二五年七月九日在致许广平的信中慨叹道:“我们要多登的是议论,而寄来的偏多小说,诗。先前是虚伪的‘花呀’、·爱呀’的诗,现在是虚伪的死呀’、·血呀’的诗。鸣呼,头痛极了!在《华盖集·题记》中也写道:“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竞很少。”未名时期的《莽原》当然也未能与鲁迅的初衷取得一致。

《莽原》停刊

鉴于高长虹将《莽原》、《乌合》等四种刊物纳人其“狂飙运动”之故心,鲁迅便不免生了“废”《莽原》之意。他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也曾多次提到“。一九二六年十月廿九日在致李霁野的信中讲得较为详细:“长虹又在捣乱见上海出版的《狂飙》,我想:不如至廿四期止,就停刊。未名杜就专印书籍。…据长虹说,似乎《莽原》便是《狂飙》的化身,这事我却到他说后才知道。我并不稀罕莽原’这两个字,此后就废弃它,《坟》也不要称《莽原丛刊》之一了。至于期刊,则我以为有两法,一、从明年一月起,多约些做的人,改名另出,以免什么历史关系的牵扯,倘做的人少,就改为月刊、但稿须精选,至于名目,我想,“未名”就可以。…”

按鲁迅拟就的计划,《莽原》半月刊出至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第一卷第廿四期即告终刊,共出四十八期。一九二八年一月,《未名》出世,以示与《莽原》划清界线。

现状

《莽原》(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河南省文联主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原创文学的重要平台,文学的前沿地阵。借用鲁迅1925年创办主发社会批评的半月刊之名,取名为《莽原》。1990年将已创办多年的文学月刊《奔流》合并入《莽原》。主要刊发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随笔散文、文学评论等原创文学作品。1998年《莽原》由正度16开版本,改为大32开国际异型版本;2005年,再度改回正度16开版本。《莽原》的历届主编有:何南丁、庞嘉季、段荃法、何秋声、王绶青、张宇、陈枫。现任主编李静宜。《莽原》坚守文学精神,提倡好作品主义,追求高品位,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自创刊以来,刊发不少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和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品。不少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广播剧,并被国家级省级权威报刊和国家数据库收录转载。不少省内外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莽原》找到展示个人创作才华的平台,《莽原》成为许多文学新人成长的园圃,一批批作者从《莽原》走向成熟,一代代作家得惠于《莽原》。《莽原》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曾获全国报刊版面设计佳作奖、整体设计奖、期刊封面设计奖。连续获河南省社会科学第一、二、四、五届优秀期刊奖及连续获二十佳期刊奖。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方阵,被评为国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期刊”。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殊荣。2008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