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根腐病

更新时间:2022-03-30 21:00

菜豆根腐病是由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引起的、发生在菜豆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主根及地下茎部。

病原特征

菜豆根腐病病原菌是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phaseoli (Burkh.) Snyder et Hansen),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菌丝有隔膜。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无色,多数有3-4个横隔膜,大小为5微米×(44-5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甚少或不产生,长椭圆形或圆柱形,无色,有1-2个分隔。厚垣孢子着生于菌丝顶端或节间,单生或连结成串,直径11微米。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9-32℃,最高35℃,最低13℃。

为害症状

菜豆根腐病为害主根及地下茎部。一般春菜豆在开花结类期才逐渐显症。下部叶片变黄,从叶片边缘开始枯萎,病叶自下向上蔓延,不脱落。在主根和地下茎部分受害处,初生红褐色斑痕,后变黑褐色至黑色,无一定形,有时形成红色条斑,病部稍向下凹,有时斑面开裂,并深入皮层内。秋菜豆幼苗期即可发病,夏季高温季节种子发芽后,胚根部分产生赤褐色长条形病斑,逐渐变成暗褐色。茎先端嫩叶首先变褐、萎缩、畸形,而下部老叶常暂时保持正常。病株侧根很少,植株矮化。当主根全部腐烂后,地上部茎叶枯萎死亡。在潮湿的环境下,在病株茎基部表面常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其次在既肥中越冬,带菌土壤、田间的病残体或带菌的展肥是翌年的初侵染源,借雨水、灌溉水、农事作业传播,从寄主地下伤口侵入使皮层腐烂。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又借助雨水溅射或流水传播,进行重复侵染,致病害蔓延。

流行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或既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无寄主时可腐生10年以上。重茬种植,可使病原菌在田间积累,导致根腐病发生逐年加重。

种植菜豆时整地不严格,地块高低不平,雨季或灌水时,导致田间积水容易形成发病中心,灌水时大水漫灌、串灌,或连续出现大雨、暴雨后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容易引起发病,造成病原菌田间传播。

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的条件为高温、高湿、连阴雨、大暴雨、大水漫灌等。菜豆根腐病菌菌丝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4-28℃。如中国甘肃天水市6月以前气温较低,根腐病很少发生,进入9月天气转凉,病害蔓延速度显著减弱。6-8月天水市平均气温在22℃以上,适宜菜豆根腐病菌的生长,此期正值主要降水季节,田间湿度在80%以上,菜豆根腐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