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更新时间:2024-09-19 18:29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的两栖动物,分26个属,是蟾蜍动物的总称。古称为鼀(cù)、圥鼀(lù cù)或鼁鼀(qù cù)。蟾蜍的体粗壮,头宽大,口阔,嘴端圆;眼大而凸出;躯体短而宽,前肢粗壮而长,后肢粗壮而短,左右根部不相遇;全身皮肤极其粗糙,背面肤色随季节变化,且雌、雄不同,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

生活习性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雄性蟾蜍接生员身上,背着许多刚刚产出的蟾蜍卵。它的责任就是保护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分布范围

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已知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代表物种

花背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爱的癞蛤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带黑眶眼镜,所以称之为黑眶蟾蜍。它很时髦,脚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体肥胖,大小约6~7厘米。体色变异颇大,有黄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皮肤粗糙,除头顶外全身布满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鼓膜大而显著,在眼后有一对特别大的突起腺体,这是耳后线,也就是它们有名的毒腺。

它们广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区,是最乐于和人类相处的两栖类,常出现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长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内,听到它们一长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一口气可以连续鸣叫一分钟以上;尤其当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时候,叫声会变得更加急促。但是当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错的时候,叫声则变成短促而尖锐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对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现的雌蟾数目不多,雄性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五六只雄蟾同时抱一只雌蟾的现象。雌蟾每次产卵数千颗,成双地排列于长形胶质卵串中,一长串可长达8米以上。蝌蚪亦有毒,身体菱形棕黑色,尾鳍色浅散有细纹。

红眼蟾蜍

红眼蟾蜍是一个新的蟾蜍种类,在2010年9月发现于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一度让科学家困惑不已。它具体属于哪个蟾蜍种类仍然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其眼睛的颜色好似红宝石。摩尔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称:“我以前从未见过长着如此醒目红眼睛的蟾蜍。对于两栖动物来说,这种特征极不寻常,它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对红眼蟾蜍独特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红眼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

在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发现有红眼蟾蜍。

中国树蟾

中国树蟾小型细长,吻端平直向下,头宽大于头长。鼓膜圆而清晰。从吻端经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条深棕色眼罩。颞褶斜直明显。背部草绿色,皮肤光滑。体侧:白色略带黄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绿色,指端具吸盘及横沟,指间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后肢背面绿色,股部内侧黄色有一些小黑点,趾端也有吸盘,趾间有半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

养殖技术

蟾蜍俗名癞蛤蟆,过去在农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一只母蟾蜍每年可产卵3000~5000粒,经过人工饲养一年后,每只蟾蜍可达75克左右。人工养殖蟾蜍采集中药材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在稻田、水库、池塘、菜园,荒地等场地养殖蟾蜍,以蟾治虫,以虫养蟾,“既降低养殖成本,又达到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可谓一举多得。

基本技术

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

养殖要点

蟾蜍俗称癞蛤蟆,是一种极有药用价值的经济动物。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叫“蟾酥”,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它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药市上蟾蜍价格曾达每千克2000元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环境污染使野生蟾蜍越来越少,蟾蜍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国内外厂家对蟾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人工繁养蟾蜍、采集蟾蜍是致富的好途径。

养殖步骤

管理技巧

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米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

病害防治

蟾蜍病害的预防方法:

国家规范

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中华蟾蜍黑眶蟾蜍等19种野生动物,《通知》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另外,《通知》还要求对于这19种野生动物林草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分类制定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规范,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防疫检疫相关要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