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

更新时间:2024-09-14 21:39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湖北武昌人,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中国京剧演员、工老生,为谭派创始人。他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四郎探母》《定军山》《武家坡》《汾河湾》《战太平》《打渔杀家》《八大锤》等等。

人物经历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

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八大拿程长庚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

1879年,谭鑫培首次赴沪。

1879年9月4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

1884年,谭鑫培二次赴沪。大奎官同行,搭三庆茶园,后改丹桂。老生武生两门抱

1890年7月11日,谭鑫培、陈德霖、孙秀华、罗寿山以民籍学生的身份入选升平署当差。

1908年6月29日,南海传差,演出剧目《教子》。9月5日南海传差,演出《竹帘寨》。

1909年夏,谭鑫培首次在营业戏中贴演《珠帘寨》。

1910年,谭鑫培三次赴沪。演于丹桂园。专贴老生戏,未久即遄返。

1910年,时慧宝搭入谭鑫培的春庆班及俞振亭所组的双庆班演出,主要剧目有《马鞍山》《鱼肠剑》《乌龙院》《捉放曹》《朱砂痣》等。

1910年4月12日,丹桂园演出《朱砂痣》,饰韩员外。

1912年,农历壬子年:谭鑫培四次赴沪。

谭鑫培四次赴沪,演于新新舞台,始以“伶界大王,内廷供奉”头衔与沪人相见,并正名为谭鑫培,而年已六十五矣。同行配角,有金秀山孙怡云德珺如文荣寿慈瑞泉,阵容之盛,煊赫一时,金秀山、德珺如均以票友下海,与孙菊仙合唱《二进宫》,向有“三羊开泰”之称(内行称票友羊毛)。沪人以耳为目,不知轻重,而杨四立方出演丹桂,红极一时,杨本武丑兼唱老生,演《空城计》读“昭烈”为“罩笠”;读“马谡言过其实”为“马谡年过七十”。笑话不一而足,而沪人喜洒狗血,竟认杨四立为京朝南下,唯一老生;而视谭为瘟功。一日,杨贴《猪八戒盗魂铃》,学唱各种生、旦、净、末、丑兼四个台,沪人空巷往观。谭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贴《猪八戒盗魂铃》,沪人亦空巷而往。及唱,无学南北腔调,观者已渐哗矣。及登四个台,以年老失功,竟无法翻腾,而缘着桌脚子爬下。有小报界人刘束轩者,少年气盛,在包厢中大呼倒好。时许少卿为新新舞台主,亦恃势气盛,自后掴束轩颈。而风波轩起矣。次日小报界无不攻击谭鑫培,至于体无完肤,刘许亦相见公堂。谭大愤,不终约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沪唱戏(按余叔岩亦曾立誓不至沪唱戏)。

在沪期间,周信芳曾向谭鑫培学《御碑亭》《打棍出箱》等戏。

1912年,农历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台剧场。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孙菊仙、金秀山、冯子和、江梦花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熏陶。

1912年,农历壬子年:梅兰芳与谭鑫培首次同台演出。

梅兰芳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4年6月7日,农历甲寅年五月十四日:1914年6月7日庆升园演出,当日谭鑫培、黄润甫、李顺亭、刘春喜在庆升园演《骂曹》。

1914年10月19日,农历甲寅年九月初一日:1914年10月19日文明园演出,当日谭鑫培、何桂山、李秀峰在文明园合作《骂曹》。

1915年,农历乙卯年:谭鑫培五次赴沪。

九亩地新舞台二次成立,亏损累累,其婿夏月润(新舞台老板)、王又宸(新舞台台柱)亲莅北平,跪求老爷子帮忙。谭鑫培始允南下,为第五次赴沪,演十天,首日《空城计》,末日《珠帘寨》。票价楼上楼下一律五元,沪人始震动,倾市而出。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无空椅,立无隙地,而谭年已七十矣。时杨四立亦隶新舞台,唱倒第二,谭上演必误时,杨辄拉长马后,以延时间。台下不知,以为杨好卖弄,则哄堂报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门》,台下竟享以茶壶盖、铜板、桔子皮,杨至头破流血,然亦无法不唱也。

谭前后来沪凡五次,京戏近百年琐记称为六次南下者误,因谭初次北返以后,未几即入内廷供奉,清制供奉赏四品白石顶戴,例不得出外演戏。庚子之乱,清后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戏以为糊口者;未几回銮,孙菊仙已逃沪,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则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当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7年4月14日,农历丁巳年闰二月廿五日:谭鑫培最后一次演出。

北京官府为了欢迎广西督军陆荣廷,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盛宴唱堂会,其时70岁高龄的谭鑫培衰弱多病,只好婉言辞却,不料,因此触犯了当局,便传出话来,如果不去,不但不释放他的孙子谭霜(曾因犯案在押),还要拉他去一起关押。并且,派了4名巡警上门,名为迎接,实则押送,谭便不得不勉强扶病而去,到场一看,戏码贴的是《洪羊洞》,又吃了一惊,因为,戏中他演的杨六郎是以死殉职的,而且他的师父程长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这一出戏,触景生情,便有大难临头的预感。这一次演出实在不能唱全本,经再三请求,从“探病”一场唱起,他拼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丝不苟,至终场,还是浑身抖擞,精彩纷呈,但是一到后台,就伏在桌子上,晕倒了。据同台配演八贤王的贾洪林说:“我与老板一起演唱多年,从来未有见过像他这一次的神情异常,特别是双目炯炯发光,咄咄逼人,吓得我不敢正眼看他。”谭回家后,又气又累,病势日重,不久去世。

个人生活

家庭

谭鑫培有子女共12人,共有8子4女。其子名以“嘉”字排列,依次为善、瑞、祥、荣、宾、乐、祜、禄。谭鑫培八个儿子中,前五位均从艺梨园。

长子谭嘉善,小名大锁,习武老生,后专管理家事,妻李氏,有两子一女。长子谭豫仁早夭;次子谭豫礼工武生,有两女一子:长女适武生钱富川;次女早夭;子谭国梁管戏箱,妻马学茹工旦行。嘉善之女适河北梆子演员李吉才,有子李世琦,富连成五科之学生,习老生;有女李玉英适富连成四科学生名净裘盛戎

次子谭嘉瑞,小名七儿,字海清,娶丑角沈庄之妹为妻,原习武丑后操琴,曾在内廷承差,常年为其父伴奏,人称“谭二”,谭鑫培所灌唱盘大部为嘉瑞操琴。嘉瑞妻刘氏,有两子四女。长女谭豫德习老生,未婚即逝;次子谭世英,谱名豫武,习净;长女谭淑诚为武生吴彦衡之续室;次女谭淑瑜,适一刘姓大夫;三女谭凤英适净行演员吴润衡;小女谭淑英适净行演员郭元汾。谭世英妻张瑞英,有三子四女,长子谭韵扬、三子谭少英均习净;次子谭韵龙习老生,小女谭明珠习旦角。

三子谭嘉祥,小名宝儿,习武旦兼青衣,嘉祥之子,长名谭春桐,习武生,在沪多年;次名谭盛英,亦习武生,富连成四科学生。

四子谭嘉荣,小名常明,习文武老生。

五子嘉宾,小名五儿,即谭小培,从许荫棠习老生,有独子谭富英,有女适杨盛春叶盛长。谭富英,谱名豫升,小名升格,艺名谭富英,习老生,富连成科班三科之学生,有六子三女,长子谭寿颐(谭元寿),习文武老生;次子谭寿丰(谭韵寿),习丑;三子谭寿永(谭喜寿),习武生;四子谭寿昌,习场面;五子谭寿康;六子谭小英。长女谭凤云,次女谭凤霞,三女谭凤珠。

六子谭嘉乐,未从梨园、业丹青,娶妻屠氏,仅生两女。将谭嘉祥次子谭豫智过继为子,豫智娶妻绎氏,生有五子两女。长女、次子均早夭;长子谭世秀,幼入富连成初习旦行后改武场面,为著名鼓师;三子谭世安、四子谭世强均习武场面,世安尤精大锣,被誉为“锣音鉴定师”,响器制造厂家及各剧团常登门求教。谭世秀妻室李秀玲,与丑角演员杨元才妻室李秀英,为亲姐妹。世秀生有两子四女,均不从业梨园。长子谭长友,学冶金专业,因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艺术,且颇有研究,亦擅司鼓,与其爱人李英商定,支持其爱女谭娜习旦行,使其早日成才。世秀长女谭婉华爱女谭晓令,习老旦,为李金泉关门弟子;三女谭秋萍爱女谭小羽,习老生。

七子谭嘉祜早夭。八子谭嘉禄业读书,未从业梨园。

长女适夏月润;二女适王幼宸;三女四女早夭。

弟子流派

谭派的弟子很少,但私淑者极多,当时几乎“无生(老生)不学谭”,传人分新老两派,老谭派代表人物是王又宸,还有谭小培(其子)、贾俊卿、孟小茹、罗小宝、贯大元贾洪林等。言菊朋余叔岩早期的表演,也严格遵循谭的路子。言、余在继承谭派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老生流派。票界学谭者有红豆馆主夏山楼主、王雨田、王君直王庾生乔荩臣程君谋等,对谭派的研究皆有精深的造诣。后世众多演员受谭派影响极深。其孙谭富英的“新谭派”则基本上是“老谭派”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他行当的演员如武生杨小楼旦行梅兰芳王瑶卿等,也受其启发和影响颇大。

相比“四大名旦”的家传至今大都不过三代的历史,另一梨园世家——谭家却成为京剧史上的一个传奇。自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算起,这个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七代都从事同一戏种、同一行当,且一脉相承,整个家族算下来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梅兰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道:“谭鑫培先生是与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时代、同光十三绝的人物。谭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岁的谭鑫培就和19岁的梅兰芳唱《桑园寄子》,直到谭鑫培最后的半年中还提携梅兰芳合作演出《汾河湾》《四郎探母》等,给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以后我父亲又和谭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谭梅两家的渊源正是中国京剧史的缩影,谭在先、梅在后,这是历史。 ”

被尊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是其中的最杰出代表,所创唱法世称“谭派”,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不仅继承了全部家学,更培养了他的儿子谭富英。谭富英发展创新了“新谭派”,后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谭派第五代谭元寿少年进入富连成科班,有扎实全面的功底,他将谭氏门风的精华体现无遗,并因主演现代京剧沙家浜》而驰名全国。谭元寿之子谭孝曾北京京剧院谭派当家老生,他的儿子谭正岩是谭家第七代,其扮相、唱腔颇有谭富英遗风。值得一提的是,谭门七代既保留着谭门艺术中一脉相承的谭派精华,又结合各自的特色发展创新,使谭派艺术始终葆有时代的活力。

“高祖创下谭派艺术不容易,我们顶着光环,责任感很强、社会压力也很大。”如今,谭家上下已把眼光转移到谭正岩身上,为他量体裁衣整理剧目。“日后,如果谭正岩生了儿子,我们也希望他能继承祖上基业。”谭孝曾说。

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

艺术特色

艺术形象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当时的“老生三杰”中,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胜;汪桂芬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胜;谭鑫培不取孙、汪的实大声宠、满宫满调的实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同一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三人演来,各有特色。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

演唱风格

他还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身手敏捷

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八大锤》的“断臂”、《李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

艺术革新

谭鑫培在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伏虎》(程长庚

《文昭关》(程长庚)

《八大锤》(徐小香杨月楼黄润甫

《梳妆掷戟》(徐小香,朱莲芬

游园惊梦》(徐小香,朱莲芬)

《四思凡带下山》(朱莲芬,沈芷秋孙彩珠,陈兰仙,杨明玉)

《群英会》(杨月楼,卢胜奎,徐小香,钱宝峰,孙二官)

《活捉三郎》(杨明玉,朱莲芬)

《双包案》(初连奎,何桂山

《伐东吴》(谭金福)

《一门忠烈》(谭金福)

定军山》(谭金福)

《巧连环》(德子杰,李顺亭)

《捉放曹》(卢胜奎,何桂山,刘桂庆)

《玉玲珑》(蒋长福,小二哥)

《镇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阳平关》(迟定儿,黄润甫,李顺亭,张三元)

《状元谱》(小叫天,孙二官,陆杏林

《双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张芷芳,朱小元)

《祭江》(陆小芬)

《闯山》(宋福寿,刘赶三

《相梁刺梁》(杨明玉,朱莲芬,叶中定

大小骗》(杨明玉,宋赶升)

《探母》(杨月楼,陈德霖,陆小芬)

《北诈》(何桂山)

《截江》(迟定儿,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赵宝芬,李小珍,陈德霖)

《桑园寄子》(卢胜奎,陈德霖)

金山寺》(陈德霖,李六儿,李七儿,钱金福,李殿甲)

《云台观》(卢胜奎)

《戏目莲》(陈德霖,陆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剧目

《千里驹》(陈兰仙,曹春山,叶中定,姚增禄,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宝,范春桂,鲍福山,吴连奎)

《探亲》(刘赶三,梅巧玲)

孝感天》(余紫云,李砚侬)

唱腔资料

电影

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

唱片

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

陈彦衡整理的《谭鑫培唱腔集》3册,收《空城计》等10个剧目。

人物评价

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 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了,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剧生活中,上至宫廷王府,下至乡镇村野,占领过当时中国各种样式的舞台,赢得了各种层次的观众。他创造的谭派艺术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国戏曲的传统风范。他出色地传承了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派、汉派的精华,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唱念做打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开“韵味派”之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他创始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 个艺术流派,在京剧历史上,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