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像

更新时间:2023-12-24 09:59

释迦牟尼佛像(Siddhattha Gotama),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佛像。

人物生平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

释迦牟尼出生

释迦牟尼成长

释迦牟尼出家

释迦牟尼成佛

释迦牟尼建立佛教

释迦牟尼涅槃

历史渊源

随着佛教东传,佛教造像也随之汉化。此尊释迦牟尼佛有一张汉人的脸,其身形敦厚浑圆,雕刻线条粗犷大气,为明式佛陀造像。

种类

释迦牟尼佛的造像种类繁多,就刻画不同年龄阶段的释迦来看,此件是释迦壮年时期的写照,成熟的男性面孔,厚实的肩膀以及饱满结实的手臂。早期释迦牟尼佛像则头形略小,脸部五官秀丽脱俗,肩膀略窄单薄。

特点

佛陀结跏趺坐,手持禅定印。佛陀略为俯首,眼神下视,面容与手臂的肌肉线条显示张力,将释迦进入深度禅定前的瞬间表情捕捉得相当入微,与众多入定唯美的佛陀风格大异其趣。此尊佛像独特之处,是佛陀的眼睑沿的中央各有一颗芝麻大小的痣,痣虽微小,微妙的是所产生的视觉震撼却相对深刻。

明代佛教造像充满人性的一面,与中国佛教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有很大的关系。

各种佛像

明宣德时宫廷造像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铜镀金

高18.5厘米

此像全跏趺坐在双层束腰莲花座上,头饰螺发,顶有高肉髻。脸形方正,神态庄肃。大耳垂肩。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裙,衣纹写实自然。左手置脐下,右手结触地印。莲座上阴刻

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高35公分,带木座,系典型的汉地佛造像形式:头部较大,宽额丰颐,面容沉静,神态安逸。顶饰螺发,肉髻饰于螺发前部。结跏趺坐,身躯健壮。左手作触地印,意为降伏群魔,右手结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边缘錾刻精美的纹饰。给人雄浑庄严之感。

该佛像用料为黄铜,脸、胸、手和足均鎏金。鎏金呈橘黄色,闪闪发光。铜壁厚,上手分量重。仔细观察,在佛像的脸、衣服等部位能看到细小的长方形“补丁”。佛身打“补丁”是晚明时期铸造工艺的特征之一。晚明时期,国力渐衰。与明早期相比,佛像铸造工艺相对粗糙,所以在砂眼上面打“补钉”,以弥补铸造工艺的缺陷。其时鎏金较厚,看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表层的鎏金渐渐薄了,“补丁”于是就显现了出来。这件佛像应为晚明时期的作品。

泰国镭射释迦牟尼像

到泰国旅游没有别的看,就看佛。行走在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处处都能感受到佛的气息。这个举国信佛的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民信奉小乘佛教。5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佛教寺院3万多所,佛像4000多万尊。5400多万人口中,常年有职业僧侣20多万人,因此享有“万佛之国”和“黄袍佛国”的美誉。

芭提雅有座七珍佛山相对高度近三百米,山上刻有巨幅释迦牟尼像。据说是为了纪念当今泰皇登基50周年由全体国民捐建。这是一个高僧为当朝九世皇找的龙脉,在整座山上剖开一面山,依山用高科技镭射技术打出释迦牟尼坐像,用4吨意大利进口的金镶嵌线条,远望处金光闪耀。在佛的心脏处,还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游客来到佛山前,油然而生敬畏之情。似乎慈眉善目的释迦牟尼正微笑着看着自己,内心世界被他看得一清二楚。

唐代石质圆雕释迦牟尼佛像

2009年6月,一尊唐代石质圆雕释迦牟尼佛像在陕西勉县张家河乡金华庙小学内被发现,这是陕西汉中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佛教造像。

该造像盘腿而坐,足心向上,为结跏趺坐佛像。雕像通高180厘米,底座高约30厘米,佛像高150厘米,厚约90厘米,头部直径约40厘米,现双耳、双手残缺,整体风化严重,面部不清,出土时佛头佛身断落,村民用水泥进行粘结,并进行简易修复,佛像可在底座上转动。佛像还有两个残存佛头,佛身仍在地下,未挖掘出。

文物专家表示,该造像脸部浑圆,双耳垂肩,双肩宽厚,体态丰满,形体厚重坚实,与广元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崖唐代佛教雕像风格相同,应为唐代石佛造像,是汉中市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佛教造像。

罕见唐朝释迦牟尼佛像

河北故城县文物管理所2010年2月21日称,该县郑口镇周辛庄村东北方向出土一尊距今上千年、四面皆有释迦牟尼的罕见佛像和石碑。故城县文物管理所称,此次发现的石造像雕工极其精细复杂、刀工娴熟,应属唐朝前期风格。该石造像的发现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反映了唐朝时期佛教艺术在当地繁荣景象。

释迦牟尼佛像

北魏太和(477-499年) 铜镀金 高33厘米此像跏趺端坐,头部高昂,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衣纹厚重写实。右手举于身侧结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四足座床浑朴稳重,正前方和两个侧面刻有飞鸟、蔓叶、胡人装束供养人、卷云等纹饰,座后刻有“大代”等铭文。整体风格具有印度犍陀罗艺术遗风,但其圆大结实的脸庞、高挺健硕的胸脯、宽厚结实的肩膀和剽悍坚毅的神态表情,则更多地体现了当时北方鲜卑民族的人体特征和精神风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