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喦

更新时间:2024-08-12 13:22

钱松嵒(yán)(1899年9月11日—1985年9月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杨巷镇湖墅村,笔名芑庐主人,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红岩》《芙蓉湖上》《锦绣江南鱼米乡》《常熟田》《江南鱼米丰》《善卷之春》《渔村饭香》《杏花春雨江南》《江南春》《春耕》《延安》《无数银山积海盐》《梅园香雪》《武州河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黄海渔场》《锦绣山河春常在》《延安颂》《山岳颂》《梅园新村》《井冈大瀑布》《枣园曙光》《北戴河》《太湖伟观》等。

人物生平

1899年9月11日,钱松嵒出生于江苏宜兴杨巷镇湖墅村。

1907年,在杨巷镇私塾就读,同时接触书法、绘画,研习《芥子园画传》,并留心民间画师、裱画店里的绘画作品和民间艺术。

1912,因自觉课程太浅,遂辍学后返村半耕半读5年,学习古代画论,及古人书法、绘画作品,并开始对景写生。

1914年,创作山水画作品《𠙶岫晓云深》。

1915年,就读于宜兴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师从胡汀鹭研习中国传统绘画。

1920年,创作描绘无锡奄头渚、锡山、惠山等诸名胜的包括《贯华阁图》在内的山水画12幅。领加入地方性的书画团体“锡山书画社”,与王云轩诸健秋钱殷之等共磋画艺。

1923年7月,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8月,任教于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教授国文、历史、图画,兼班主任;另创作作品《沧浪亭》。

1927年8月—1928年1月,任溧阳县立第一小学校长,

1928年2月,任教于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山水画及诗词课;另出版画册《松嵒墨趣》。

1929年2月—1938年1月,在无锡县立女子中学兼课。

1929年4月,作品《寿者相》《山水》参加民国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另出版《松嵒画集》。

1929年8月—1930年1月,在无锡私立竟志女子中学兼课;1930年2月—1937年11月,任教于无锡江苏省立无锡中学。

1933年,迁居无锡新,与陈旧村合办“振南美术函授学校”,自编《正科山水系讲义》《特科山水系讲义》用于教学。

1934年,创作作品《鸡》《菊花》《鱼蟹瓜蔬图》;1937年9月,无锡城沦陷,举家避居宜兴老家。

1938年8月—1941年1月,任教于无锡县立中学;1944年,创作作品《雪景山水》。

1945年10月—1957年7月,任教于无锡师范学校,教授语文、图画,

1946年,出版《松嵒画选》,编写《师范学校美术课教材》;1947年,在无锡举办个人画展。

1949年4月,无锡解放,继续在无锡师范学校任教;6月,发起成立苏南文联并任职;7月,筹备成立无锡市美协并任职。

1950年,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另去苏州参加学习土地改革政策,下乡参观,创作反映土改的新国画。

1951年,作品《土改后农民欢度春节》发表在《华东画报》,另当选无锡市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无锡市美协副主任委员。

1952年,当选为无锡市政协委员、无锡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无锡市红十字会理事。

1953年7月,任无锡市美术创作筹备主任;8月,当选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9月,作品《快乐的暑假》入选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并展出。

1954年,当选为无锡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另任无锡市人民委员会委员;9月,参加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并任大会执行委员。

1955年,创作作品《船群》《攀崖练习》等。

1956年,作品《瘦西湖》《溪山如画厂如林》《劫海回春》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7月,创作作品《锡山》《毫头渚》等;11月,当选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委员;12月,当选为无锡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1月,参加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第一次国画展览会;6月,获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画师,创作作品《山高水长》;11月,创作作品《牛首山铁矿》;12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58年,创作作品《江南春》《芙蓉湖上》等。

1959年2月,创作作品《北海之春》《古塞驼铃》《武州河上》等40余幅,素材积稿百余件;作品《河泥》刊载于《美术》,作品《芙蓉湖上》《积肥大军战太湖》《秋耕突击队》《春满太湖》分别发表于《中国画》,作品《太湖积肥》发表于《中国文学》;9月—10月,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作品《郑和航海》,另在无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东方升日》《运河工程》参加江苏省庆祝建国10周年美展;12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1960年3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另合作创作作品《江南春晓》;6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7月,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8月,出版《钱松嵒画选》;9月—12月,参加“江苏省国画工作团”,与傅抱石余彤甫丁士青、张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长途旅行写生。先后访问了洛阳、龙门、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乐山、峨眉、重庆、三峡、武汉长沙韶山广州从化等地,行程2万3千里;另在《东风画刊》发表文章“我在旅行写生中的几点体会”,在《人民日报》发表作品《饭香时节打鱼回》,在《光明日报》发表作品《清水塘》,在《中国画》发表作品《运河工地》,在《江苏画报》发表作品《锦屏之春》。

1961年,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壮游万里话丹青”;5月,出版《太湖风光》专辑,另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山水画怎样反映时代精神”;7月,当选为无锡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迁居南京;11月,与余彤甫、秦古柳、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等赴黄山写生,另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办画展;出版《山河新貌》画集、画辑,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河新貌·江苏省国画家写生作品展览会”,在《解放军画报》发表作品《毛主席主办广州农运讲习所》,在《延安》《人民日报》发表作品《延安春早》,在《美术》发表作品《青衣江上万木流》。

1962年3月,出版《塞上春光》画辑,理论著作《砚边点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8月,与李苦禅、江寒汀、王个簃孙雪泥、俞剑华等去青岛参加创作会议,又至济南泰山崂山曲阜写生;10月,作品《红岩》定稿;另在《美术》发表文章“苏生了我的艺术”,作品《红岩》《古塞驼铃》《深山旭日》《饭香时节打鱼回》《延安颂》参加“第二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

1963年11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钱松嵒国画展”,另出版《钱松嵒作品选集》。

1964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钱松嵒个人画展,后又在天津、兰州、上海、香港举办画展;7月—8月,为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创作总《丰沙途中》;9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作品《连云千帆迎旭日》;另创作作品《常熟田》。

1965年1月,出版《钱松嵒画辑》;4月,由江苏省政协组织赴茅山写生;11月,为中国民航作扇面作品《长城内外》,为江苏省政协大礼堂绘制《连云港》,为南京瞻园绘制《江上曙光》,为北京机场作大画《古长城护好“江南”》,为南京机场创作作品《扬子江上》。

1966年,在《中国文学》英文版登载作品《连云港》;1967年,进行“劳动改造”;1968年,下放金坛县朱林镇赵家村劳动。

1969年,下放镇江郊区四摆渡蚕种场“五七”干校;1970年2月,返回南京;1971年3月,加入江苏省“五七”干校创作组,另合作创作作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72年5月,作品《锦绣江南鱼米乡》参加全国美展;7月,为联合国大厦中国代表团办事处作大幅青绿山水《长城》;另为中国民航创作作品《密云水库》。

1973年,创作照片《泰山顶上一青松》《春满石城》;10月,参加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作品《泰山顶上一青松》参加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

1974年,广州交易会工艺厅创作巨幅青绿山水《锦绣河山春常在》;2月,为南京饭店创作作品《长城》《延安》。

1975年1月—1978年3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6年,为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作创作作品《长城》,为中国民航绘《高路入云端》《古塞新天万里春》。

1977年5月,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大幅山水《枣园曙光》;7月,为北京饭店绘《山高泽长》,为首都机场创作《嘉兴南湖》,为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作《长城》。

1978年3月—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3月—5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钱松嵒国画作品展览;10月,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及中国美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另出版《钱松嵒画辑》《宁冈砻市》。

1980年4月,出席江苏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委员,另出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代表大会,并获选为名誉主席;6月,与刘海粟合作创作作品《山泉》;8月,出版《钱松嵒作品选集》。

1981年4月,创作作品《延水长流》《锡山永峙我家乡》,并参加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6月,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届二次委员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7月,作品《冈陵永固》在江苏省庆祝建党60周年美展中展出。

1982年4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作品《太湖伟观》;6月,为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创作作品《小松》;9月,创作作品《山欢水笑,长乐同春》。

1983年1月,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5月,创作作品《竿头直上》《清竹》;8月,出版《钱松嵒八旬后指画集》;12月,创作作品《香山会见松》。

1983年6月—1985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钱松嵒近作展;6月,创作作品《光明万年》;7月;11月,任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

1985年1月,在福州举办钱松嵒近作展,另创作作品《海岳长春》,另出版《钱松嵒近作选》;5月,获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9月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钱松嵒家中四代以教书为业,家学渊源深厚,因此他自幼便接受诗文书画的教育和熏陶。

婚姻家庭

1922年,钱松嵒与秦纯理结婚;1926年,其长女紫筠出生;1932年3月,次女心兰出生;1934年,子锡山出生;1936年,三女心梅出生。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艺术历程

就钱松嵒个人而言,他的艺术道路可以简括为深入传统和深入生活两大阶段。在青年时代,他就经常到家乡及附近的山川名胜对景写生,这种经历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艺政策影响了其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创作。50年代初期,钱松嵒深入工厂、农村,画了大量速写,创作了一批反映生活的作品,但因为处理时放弃了先前的传统技巧而使画面有些插图化。此后,他又重拾传统,努力将两者相结合起来。1959年是钱松嵒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两次远游写生,令他大有启发。1960年与傅抱石等人旅行写生,历经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成都、广州等地,行程两万余里。此次旅行写生让钱松嵒大开眼界、大豁胸襟,也为之后创作诸多经典之作埋下伏笔。

艺术探析

钱松喦早年学画,对传统技法的锻炼十分严格,聚精会神,不废一纸一绢。初学宋元明诸家,后专注于对沈周、石涛、石谿的临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钱松喦的艺术面貌多以师法传统、造化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生活境遇的改变使钱松喦的思想和心境随之变化,同时国家要求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并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政策,促使钱松喦对中国画长期以来因袭成风的摹古风格进行创新,最终解决了“山水画怎样反应时代精神”的艺术难题。后至20世纪80年代,钱松喦的创作更多注重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自由抒写。革命圣地这类典型题材开始减少,画家开始以描绘自然风光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颂以及对少时生活之地的怀念。

艺术革新

传统山水画的经营位置自明清以降便趋于程式化,钱松嵒从此处着眼,大胆取舍,打通花鸟山水之界限,模糊主次选景之差异,甚至以某单一植物作为主景而将山川平原作为配景,创造了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山水画构图。

图写新貌

钱松喦的绘画运用暗喻、象征等手法把红岩劲松都赋予了主题思想,用山水形象来诠释人文精神,把豪迈气概与天地辉煌相比拟,使山水境界成为伟大精神投射的寥廓空间,雄健气魄弥漫全幅。

钱松喦深信传统法度大有发展的余地,并对创新有着坚强的信念。他放弃了在传统形式中添加工厂、红旗、火车的简单方法,凭借一腔革新中国画的热血,找到了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路,开掘了新时代中国画的独特意境。无论延安的杨家岭和枣园、湖南的清水塘和韶山,还是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南京的梅园新村;无论繁荣的海港建设、宏伟的煤都开采,还是喜悦的水果丰收、勤劳的割草磨镰,都释放着浓烈的时代气息,那些“平淡无奇”的景物,经过钱松喦的艺术再现,立刻体现出了不平淡的崇高情境。钱松喦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均体现了崭新的面貌,使中国画呈现出了豪迈与激越、崇高与壮美的格调,促成了中国画艺术新的飞跃。

画面构图

钱松嵒对构图的推敲打磨亦值得关注。很多图式在大小不同的作品中被反复运用,举一反三的微妙差异使其中匠心彰显无遗。比如《常熟田》系列作品,他跳出了传统“三远法”窠臼,以一种鸟瞰的视角将原本应该水平展开的稻田“竖”了起来,同时采用“满构图”的方式,将整个画面绝大部分的稻田进行了由实到虚的处理,实现了视觉上的单纯而丰富。这种构图脱胎于写生又超越了写生,未脱离古趣,又令今人常看常新。

色彩运用

钱松嵒对于色彩运用更是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比如其代表作《红岩》,用朱砂把种满芭蕉的土坡画成犹如赤霞的红色山岩,建筑前高入云天的古柏以浓墨点厾而成,衬以一丛丛用双钩法画出的芭蕉。黑、白、红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烘托出气势磅礴的革命激情——这是中国山水画领域的色彩创新。

笔墨运用

钱松嵒强调骨法用笔,以金错刀的“颤笔”写出沉涩雄浑、遒劲古拙的线条,行而不滑,留而不滞。而这与他的书法风格亦完全一致。“文革”中,钱先生开始青睐隶书,顿笔外拓,方折平直,透出一种劲健奋发的美感,其画风则随书风也为之一变,独树一帜的皴法线条重重密密,乱中有序,通过曲直、刚柔、疏密的对比酝酿出丰富的韵律节奏。在墨法方面,钱松嵒注重破墨、焦墨、积墨诸法并用,层层深厚,混沌而分明,苍润华滋,墨彩粲然。概言之,他的笔墨体现了一种苦心孤诣的内在性转化,其笔下的物象造型,具有极强的雕塑感:飞瀑悬天,苍松屹立,奇峭凝重的山石层层叠叠,在片片白云缭绕之中虚实掩映,昭彰本色。

作品《常熟田》

钱松嵒的作品《常熟田》,虽然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江南水乡,却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钱松嵒采用了鸟瞰式和满构图的方法。同时,占据整个画面绝大部分的稻田,由近到远,由实到虚,令画面有了咫尺千里之势。大面积运用明亮的石绿色令画面充满生机,并随着稻田的远近呈现浓淡之变。这种强烈又和谐的色彩体现出江南新貌。寄寓独特该画取名《常熟田》,一语双关,既有对江南农田繁荣景象的歌颂,也寄寓了他对农业年年丰收的美好祝愿。

人物影响

钱松嵒解决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如何表现时代的问题,是山水画推陈出新的一个样板。钱松嵒以自己独有的创作方式,回应了时代对山水画提出的要求。他集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个人风格于一体的新画风,影响了一批后辈学者。钱松喦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式、创作风格,回答了时代对山水画提出的要求,实现了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个人风格的统一,闯出一条可行之路,并影响了一批有志于山水画创新的同辈及后辈画家。他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优长与不足的入骨理解,基于对民族绘画创新的深刻认识,进而对中国画艺术形式的发展所做的不懈探索和瞩目成绩,恰恰可以成为目前中国画探索和革新之士参照和借鉴。

人物评价

“钱松喦是当代中国美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品被认为是重要的江南文化符号。”(新华网评)

“钱松喦是‘新金陵画派’的重要画家,他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文艺工作原则指导下推陈出新,为山水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美术馆评)

“钱松喦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深具影响力的著名大师,是江苏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是典型的民族传统精神、时代气象、中国气派的范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

“钱松嵒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早年受唐寅、石溪、石涛影响颇深,既有文人画家的清雅温润,也不乏职业画家的扎实造型,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形成了凝定浑穆的画风。”(中国作家网评)

“钱松嵒以卓越的才情和非凡的勇气进行中年变法,从由传统所编织的层层罗网中冲决而出,成为大器晚成的一代中国山水画大师。”(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

“钱松喦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描绘精神图谱,反映时代巨变,用墨用心,富于变化,将民族风格、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有机结合。他和傅抱石、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一起奠定了‘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北京晚报》评)

“笔墨方面,钱松喦的线条把传统的‘屋漏痕’发展到极致。在这方面,他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评论家、美术教育家、画家陈传席评)

后世纪念

钱松喦故居,位于杨巷镇黄家村。故居现存建筑系钱松喦祖父在原址重建,故居建于清末,建筑面南坐北(南偏西22°),共一进,为二层阁楼式建筑,第二层较矮,南北各有三个墙门。原建筑面阔八间,其东面两间为原钱松喦居住的房屋,已经被拆。通面阔六间19.70米,进深七架8.30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钱松喦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