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工艺

更新时间:2024-05-31 10:31

错金银工艺源于春秋时期,其目的是用两种金属不同光泽显现花纹美化器物。

起源

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它的一般做法为,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

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

加工工艺

关于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工艺,传统的理论已经阐述的很清晰,主要是镶嵌法、包贴法和泥金法。镶嵌法具体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在范铸阶段预留凹纹;第二步是对凹纹再进行精细的剔刻修正;第三步是将金银丝镶嵌到凹槽;第四步是打磨。包贴法顾名思义就是在钩身将金银箔粘贴上去;泥金法是以金银汞的“混合剂”为原料进行表面处理,然后烘烤蒸发后得到去汞存金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鎏金”,是一种更兴盛于汉代的工艺。

虽然,最近也看到了一些关于错金银工艺的最新探讨,主要是对镶嵌法中金银丝镶嵌到凹槽的可行性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是液态金银液浇铸填充的结果,结合到一些要将细如发丝的金银丝严丝合缝地镶嵌到凹槽里,确实有些不可思议,而液态浇铸填充似乎也确实更有可操作性。可事实上,经过大量仔细的观察,古人确实是采用的镶嵌工艺,无论怎么不可思议,但20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们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把细如发丝的金银丝严丝合缝地镶嵌到凹槽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