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山

更新时间:2024-07-07 13:24

雾中山是我国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丝绸之路)的一座佛教胜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诚山、雾山,位于大邑县城北雾山乡境内,距县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位于北纬36°42′,东经103°21′,东连青龙,南接大坪,西邻瓦窑(即白虎山),北界龙窝,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龙山金刚山,西有红岩山等,方圆数十里,号称72峰,因常年被云雾覆盖,故名雾中山。大邑古八景之一。

简介

雾中山是古佛弥陀的道场,其寺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仅晚于京城洛阳的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六年。

但个人觉得应该是佛教传入汉地的第一个庙宇:因为大邑县的雾中山开化寺建庙时间仅比西域高僧传到白马寺晚了6年,但当时白马寺是个外交管理机构,开始是作为西域高僧的驻地,后来才改建为庙宇的。而开化寺是实实在在新建的庙堂。

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禅寺;晋代永和年间(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图澄到此住持扩建,敕名天诚山显应寺;唐高宗时(650~683年),王子僧伽、僧护住锡,又奉敕复还雾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时(1426~1435年),始更名为开化寺,沿用至今。  雾中山极盛时期,两河口以北,龙窝以南,方圆数十里都是栋宇错落、绝无杂居的寺庙,僧众达几千人。杨慎在《雾中山记》曾载:“开化寺者,雾中之丛林,禅教之总持也”。雾中山寺庙后毁于明末张献中之乱。清代曾大部分恢复,但“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遭破坏。尽管如此,石建文物和古建殿堂仍有不少存世。1985年成都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批准为佛教活动点。有“中国佛教圆明园”之称。

历史背景

历代文献资料

清《邛州直隶州志》:雾中山“在县北五十里,即大光明山脉”。清同治《大邑县志·寺观》:雾中山“在县北,五十五里则接王亭,六十里则开化寺”。

民国《大邑县·地理志》:“雾中山,《道志》在县北五十里,与石城山相连,一名雾山。昔如来云:震旦(中国)清凉(山西五台山的别称)大光明山,悉为菩萨都宅,此山即大光明山脉”。

杨慎《开化寺碑记》:“山恒孕雾,故受斯名”。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志云》(指明代《大邑县志》,今北京图书馆有存,馀毁):此山常孕云雾,又名雾中山”。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余问:山名雾山,何故?僧云:恒孕雾故。时、雾浓雨骤,四望群峰都没,茫茫如大海,白雾乱翔,素虮长制,涛吞浪吐,浮天无岸,余蹲危石上,若飘泊于风潮岛屿间,近处微露一二点青苍,直是李唐范宽(宋初著名山水画家) 一幅烟雨奇画”。

明王圻《游雾山记》:“常有云雾上覆,故曰雾中”。

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予立高石上,四望云峦,混茫交塞,郁郁葱葱,雾色周遭,千态万状,如幢如盖,如帐如冠,如练如布,如花如絮,如阁如楼,如龙如马,浓者淡者,高者下者,起者伏者,行者止者,圆者厉者,横亘作长城者,攒簇如发髻者,欲去而徘徊不决者,欲来而逡巡不进者,出没隐现,俱入眉睫间”。

清《四川通志·舆地·寺观》卷45:“此山恒毓霞雾,故名。《太平广记》云:‘有浸淫被泊之文’。《瑞应图》云:‘有赤白青黄之异’”。

清《邛州直隶州志》卷四:“大邑雾山恒毓霞雾,故名”。

明杨慎《开化寺碑记》:“雾山一百八盘,僧腾兰之所卓锡也”。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山脉从昆仑来,有七十二峰,一百八盘……从何处起,僧亦不能指屈”。

明王圻《游雾山记》;“山脉发源于昆仑,有一百八盘,七十二峰。以予度之,一百八盘者,言其山梯屈曲也;七十二峰者,言其叠岫嶙峋也,而今不可指示者过半矣”。

明张石塘《登冠子山》诗云:“七十二峰亲欲走,相逢一笑空不偶,把笔为记登临时,壬寅之年九月九”。

清《四川通志·舆地·山川》卷十九:“雾山有七十二峰”。

清《邛州直隶州志·方舆志·山川》:“雾山有一百八盘,金刚台为绝顶,人迹罕到”。

清《大邑县志·艺文》卷十八载陈大文《大邑名山歌》:“雾中之山何嶫崨,天风浩荡吹尘刦,七十二峰森罗列,一百八盘恣攀援”。

民国《大邑县志·地理》卷二;“雾中山有七十二峰,一百八盘”。

活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明僧惠坚《宝莲关》诗:“禅关初构白云边,地势浑如玉井莲。根向远松栽处固,色逾周子爱中鲜。七重树色还斯境,九品莲香别是天”。

佛家地位

雾中山也是佛祖贝叶经南传首地

l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任继愈教授主编的《宗教词典》第184页载: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一至十世纪,古印度佛教徒携带大批写有经、律、论三藏的贝叶经前往中国以及尼泊尔等地弘扬佛教;这些地方的佛教徒也接踵去印度学习佛教,归国时带回大量贝叶经。所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梵文贝叶经最多”。 199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赵立明肖明主编的《四川佛教文化·开化寺》记载:“雾中山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寺的地方之一,也是佛祖贝叶经南传首地”。

雾中山是古佛弥陀道场

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十四年(1478)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十四年至十八年(1482)谨身殿大学士、成化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487)华盖殿大学士眉州(今眉山县)万安撰《开化寺碑记》,时任翰林院侍读、后正德五年(1510)至嘉靖三年(1524)武英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加右柱国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县)杨廷和书丹,略云:“佛在枸尸,临灭,指嘱戒子娑伽曰:‘吾灭去七百年,尔往震旦,有山曰雾中大光明山,实系古佛弥陀化道之场,累有国王兴建之所,寓彼,保护密严,迟后圣者来居’。自后,东汉明帝永平年,果应金人梦,遣臣蔡愔,向西迎请,口口有摩腾、法兰二尊者,皆佛嘱也,厥后尊者开住斯山,特表申朝,敕建额曰雾中普照禅寺”。

明嘉靖二年、雾中山接王亭僧宗经等撰、法海书《雾中山碑记》:“先天太极而有雾中,既判两仪,独垂高广,派自昆仑,脉连灵鹫,七十二峰冲霄汉,百万岷峨列下风,四季烟云罩顶,逐月花木芬芳,生成福地,结就梵宫,光明山是阿弥陀佛化现之境,明月池乃娑袈龙王卫护之迹”。 明释海空撰、正江书《雾中山普照寺平治道路碑记》:“雾中大光明山者,大千界之中心,鹫岭山之分源也。峰峦插天,翠带紫围,鸟韵风清,前古圣与弥陀化导正法,后释迦嘱娑伽以坚持”。

特产

雾中山禅茶

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雾中山的茶叶早在唐宋时期就声名远播。历代雾中山僧人多以种茶为业,以茶易谷,禅茶并举。雾山中有大片的古茶树,其中一些大的茶树要两人才能合抱,所产茶叶清香远溢,被视为雾中茶的上佳之品。  禅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能够解渴生津、缓解压力、净化心灵、培养善念,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雾山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功能为“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交通信息

可先到成都,然后在成都新南门汽车站金沙车站转大巴车去大邑,每十分钟一趟。景区距离大邑县城25公里,可在大邑县城汽车站附近租车前往,包车费100元左右。

住宿

景区内只有农家乐可供住宿,有标间,卫生条件一般,费用20元-80元不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