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道族

更新时间:2022-05-25 18:38

马卡道族(Makatto)属于台湾少数民族的一支,即凤山八社;包含大杰巅社等社。马卡道族分布在台湾最南部之高雄、屏东平原一带, 因此过去被分类为平埔族,有学者认为是西拉雅族的分支(如:小川尚义)。

发展历史

马卡道族为平埔族的一系,是高雄的少数民族族群,约距今二千年前,他们以打狗及其附近山丘为居住地,沿今爱河、后劲溪河畔活动,该族后因惨遭海盗虐杀,徙居内山或阿猴(屏东),因此当荷兰人来到打狗时,打狗已无该族的踪迹。“打狗”的平埔语意指竹林,族人习惯种植竹林当围篱,用来挡风兼防御外族入侵。高雄古称打狗,在日治初期,恢复打狗旧地名,后为南进东南亚,因“打狗”的日语发音与高雄谐音,于是改名为高雄,显露高而雄之的企图。战后沿用高雄迄今,高雄因此得名。

在汉人入垦台湾之前,台湾西部平原几乎是平埔族的天下。清朝时称之为“熟番”在山区的少数民族称之为“生番”。平埔族以狩猎、捕鱼、种植为主要的经济活动,狩猎和战争是男子的工作,捕鹿季节规定限冬季(非繁殖期具有保育概念 )。农事、捕鱼、酿酒皆由妇女担任,是属于母系社会。部落无酋长,公廨为议事中心,相信灵魂不灭,拜祖灵。宗教方面是个多神的信仰,有拜陶壶的风俗。荷兰人对南部西拉雅族的印象良好,他们发现“男人和女人大抵和蔼诚恳。”三、四百年来因汉人大量的迁入,平埔族文化已大多消失或融入汉文化当中,现今多数的台湾人也大都有平埔族的血缘,俗话说的“唐山公、平埔嬷”为这种族的融合下了最好的批注。

地理分布

原居于屏东平原下淡水溪沿海附近的马卡道族(Makatao),在1904年日本人类学者伊能嘉矩提出最早的平埔族分类架构中开始称之为马卡道,并划分为与西拉雅不同的独立族群。至1944年日本人类语言研究者小川尚义才以语言的相似性为由,将屏东平原和台南平原的平埔族视为同一族,统称为西拉雅族。旧志中出现的「凤山八社」,就是指马卡道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放索、阿猴、塔楼、加藤、武洛、力力、上淡水、下淡水社等八个社群。由于居地紧邻排湾族的分布范围,因此和附近排湾族有密切往来关系。道光年间,部份族人迁徙至现今恒春一带的琅桥地区,被称为「琅桥平埔」。

在高雄柴山的龙泉寺后山有一处「小溪贝冢」,是古时候的人「吃剩的蚌壳堆积形成的地方」。当时「小溪贝冢」附近住的就是马卡道族,从几千年前一直到四、五百年前皆世居于此,当时柴山山脚下附近都是大湖和沼泽。约四、五百年前,世居柴山的马卡道族受到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海盗侵扰。族人们为了防范海盗侵扰,在家园四周种植竹林做为防护之用。在马卡道族语中Takau就是竹林的意思,所以汉人就将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音译做「打狗」,这就是高雄旧称「打狗」的由来。后来马卡道族人为躲避海盗侵扰,因此全部迁徙至其他地方,如迁移到高雄仁武乌材林、屏东(阿猴)、台东卑南、花莲富里,只留下柴山「小溪贝冢」的遗迹。

传统文化

马卡道族中和其他平埔族社会一样,有一位或多位的女巫师,负责处理公众的祭典事宜以及族人的疑难杂症。尪姨的主要责任是负责公廨的整洁与祭典,也是族人们求巫问医最好的管道;公廨里面祭祀阿立祖,是族人祈福求安,或尪姨做作法占卜的地方,也是族人聚会牵戏的活动中心;而女性的年龄,是以刺桐花为基准,每次花开就年长一岁,马卡道族也和台湾其他少数民族相似,为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母系社会;在结婚制度上马卡道族有一种特别的风俗,也就是成年的女子在外头构屋独居,再择配婚姻。 平埔族基本上是属于灵魂崇拜的民族,阿立祖即为马卡道族人的守护神,又称之为老祖。阿立祖可分成二种形式,一种是经常显灵或者善于作弄人们而存在,另一类是固守田园不肯离去的太祖(俗称“三块石头”,因其由二、三块石头所叠成)。祭祀的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两个部落共有一个阿立祖,供奉于公廨之中,个人祭祀的守护神则奉于家中。大体而言,马卡道族人并不塑神像,也不立神位,大都以象征性为代表,如祀壶即是。祀壶的大小、型状、材质并无限制,只要开口缩小,内装清水,上插青叶即可。

风俗习惯

马卡道族过去被分类为平埔族,平埔族人善酒,且以味酸为醇。传统的酿酒分为红酒和白酒两种。红酒的材料是沭米,白酒则是用米制成。喜吃腐败生虫的食物,例如猎获小鱼后,以盐渍之,待其腐败生虫后再吃。猎获鹿或兔时,腌其脏腹,使其蛆,平埔族人称为『肉笋』,视为美撰。食物有白豆、蕃薯、稻、黍及猎获物。平埔族人无厨灶,以三尺架架锅于地。众人环锅以椰瓢食粥。虽懂熟食,但许多食品仍以生食为主,尤其是蔬菜。他们常将蔬菜捣碎后加盐及大蒜等配料食用。兽肉和鱼,大多用盐腌来食用。也养鸡。鸡和宝冬瓜被认为是待客最佳食物。喜欢吃的水果是番石榴。

平埔族的尪姨负责处理祭典事宜。他们的工作从主持祭典、驱逐邪魔、消灾治病、座向施法乃至问姻缘、卜事业等,

现存的平埔族祭典中,以大内乡头社公廨的夜祭最具代表性。此两地的公廨祭典其实都是祖灵祭,因为都在夜间举行整晚,所以俗称夜祭。吉贝耍在农历九月初四,头社在十月十四夜。祭典从入夜开始,主要活动包括点猪、献祭、牵曲、禁向。

衣饰特点

汉人入垦之前,马卡道族的衣饰,仅妇女用鹿皮蔽下体而已。汉人来后,才懂得用青花布为衣。清中叶以降,平埔族人的衣服就越来越趋近汉人。平埔族人也相当重视其它装饰,「头上珠饰,名曰沙其落;玛瑙珠,名曰卑南苓;颈挂银钱,约指、螺见及红毛钱,璎络累累,名曰夏落;臂钏,东洋镯铜起花镯,或穿玛瑙为之。手圈,名曰龟老。」「男妇头贯骨簪曰打拉,所挂之珠曰立项带,玛瑙珠曰牙堵、螺牌曰夏力什素」「顶上挂玛瑙珠、螺钱、草珠,曰真仔赞,耳钻八、九孔,戴汉人耳环」。平埔族的饰品多使用玛瑙珠、螺钱、牙堵及各种不知名的珠饰,每种饰物体积都很大。挂在项上或耳上都显得颇为巨大,平埔族人认为如此才是美。在屏东平原上的平埔族人更有喜带花和插羽毛的习俗。宜兰地区因为产金,所以平埔族人的饰品也盛行金鲤鱼。未婚少年男子(麻达)在递送公文时,还在腰间系上铁片以发出声响,一方面可由声音大小来显示男子行走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吓鬼。

马卡道族遗址

柴山的龙泉寺遗址(小溪贝冢 ),很可能就是马卡道族的遗址,在遗址范围,可看到贝冢、屋基、工作广场....等遗迹,贝冢出土的遗物包括贝壳、兽骨、陶片,可知他们沿水边而居,有狩猎的行为。

凤山八社

马卡道族即是阿加社群,原分布于楠梓、左营一带。高雄县大社乡位于楠梓附近,大社地名便源自阿加社。阿加社群被外族赶走后,多数迁往淡水溪(今名高屏溪)东岸,史称凤山八社,其中一社名叫放索社,又名阿加,住在林边溪畔,放索后来汉译凤山。清治时代,凤山县辖区扩及今之高雄县市及半个屏东县。

1.放索社(今林边乡田厝村、水利村一带)

2.茄藤社(今林边乡车路墘、南平一带)

3.力力社(今崁顶乡力社村)

4.下淡水社(今万丹乡香社村)

5.上淡水社(今万丹乡上社村)

6.阿猴社(今屏东市)

7.塔楼社(今里港乡塔楼村)

8.武洛社(今里港乡武洛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