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减河

更新时间:2022-03-04 11:41

马厂减河,海河流域南运河人工分洪道。清代周盛清率军开挖,主要是为在马厂开荒屯田和运输使用。起于天津市静海县大张屯乡靳官屯村九宣闸,东至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城,与海河、南运河、独流减河连通,开挖于1875年~1880 年,全长90公里(一说70多公里)。独流减河开挖后,截为上下两段。

名称由来

据《李鸿章亲书“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碑》文,清光绪六年(1881)马厂减河竣工时,这条人工河道被命名为“南运减河”,亦称“马厂减河”。据传这是因为当时周盛清屯田的驻地在马厂,并且马厂也是减河的起点。

干流概况

马厂减河,自河北省青县的马厂(靳官屯附近)开始,向东北方向流经天津市静海区、大港区、溲南区小站镇至滨海新区新城镇(村)附近流入海河。此河开挖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完工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淮军提督周盛传为了在小站屯垦,挖掘了这条自靳官屯经小站到大沽口(新城附近)的马厂减河,《大港区志》记为全长90公里。

而根据《天津市通志·水利志》记载,1951年,独流减河开挖时,马厂减河北台至万家码头段,保留深槽,堤防被铲除。由此马厂减河,被分割为上下段。上段九宣闸至南台马厂减河尾闸河道全长40.34公里,其中九宣闸至马圈闸(5孔,闸底高程3.1米,过流120立方米/秒),通过马圈闸分洪进入引河至北大港漫流入海;马圈闸至独流减河南岸,通过尾闸连接。下段独流减河北岸万家码头至新城镇33公里。故马厂减河全长73.34公里。

水文特征

马厂减河是人工河,上下建闸控制,其流量受人工控制。九宣闸至赵连庄闸河段设计流量90~110立方米/秒,赵连庄闸至南台尾闸河段设计相机行洪流量50~1000立方米/秒。1963年,南运河最大洪峰流量达到483立方米/秒,马厂减河分洪最大流量193立方米/秒,超标运行25天。

主要支流

马圈引河,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十月五日至民国十年(1921)。当时,该河叫“新洩水河”,又名“新马厂减河”。据《顺直河道治水报告书》记载:“新减河之点在南运河接口处之下游约三十公里(即马圈处),由此取东南向约十三公里直达浅滩一处,其地有时为海潮所淹”。河口设有钢闸门5扇,当地人称之为“洋闸”。1969年,河北省组织民工扩挖改造了马圈引河。改建后的马圈引河,西北自马厂减河(洋闸),东南至赵连庄乡甜水井村,流入北大港水库,全长5.4公里,设计流量为150秒立方米。为了控制水量。该河上下口各建闸一座。

八米河,位于大港胜利街以北约三公里,起自洪泥河,经吴港子,向东穿越十米河、小岐公路和官港湖东南侧入马厂减河,全长38.5公里。设计流量10秒立方米,底宽6米,河底高程由洪泥河至小岐公路东4.5公里段为零米,以下均为-1米(大沽水平);河道边坡1∶2.5,马道宽3米,马道高程3.5米,堤内外坡1∶3,堤顶宽6米,堤顶高程5.5米。该河分两期开挖施工,第一期于1976年开挖上段,洪泥河至吴港子长约10公里;第二期于1979年开挖下段,吴港子至马厂减河长约28.5公里。八米河的开挖,基本解决了马厂减河以南,八米河以北的中塘、西小站、小站、板桥一带10万亩土地、7.5万亩耕地的沥水排泄问题,大大减少了这一地区的沥涝灾害,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米河,位于大港胜利街以西1.5公里处,于1978年秋动工开挖。该河北起西小站镇马厂减河右岸,向南经吴港子、新立村,穿越北围堤入独流减河,全长10公里。设计流量30秒立方米,底宽15米,河底高程-1.0米(大沽水平);河道边坡1∶2.5,上口宽40米,马道宽3.0米;堤顶高程5.2米,堤顶宽10米,堤内坡1∶2,堤外坡1∶3;设计最高水位3.0米,最低水位1.0米。沿河建有桥、闸涵等建筑物6处。十米河除主要承泄上古林、板桥、小站、中塘一带的排咸治碱及排沥任务外,雨季还可以蓄代排,向独流减河排送7500万立方米的蓄水。

洪泥河,北起辛庄镇生产圈村,与海河相通,南穿马厂减河至万家码头,与独流减河相通,全长25.8公里,河底高程-0.2~-1.0米,河底宽度25~20米,河坡比1:2.5,设计流量40~25立方米/秒。

月牙河,北起咸水沽镇潘庄子村,与海河相通,南至小站镇,与马厂减河相通,全长16.2公里,河底高程-0.2~-0.8米,河底宽度15~20米,河坡比1:2.5,设计流量15-23立方米/秒。

双桥河,北起咸水沽镇潘庄子村与海河相通,南至小站镇西沟村与马厂减河相通,全长9.87公里,河底高程-1.0米,河底宽度10米,河坡比1:2.5,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

双白引河,西起双港镇郭黄庄村,东至辛庄镇白塘口村,与洪泥河相通,全长6.56公里。河底高程-0.5米,河底宽度5米,河坡比1:2.5,设计流量为10立方米/秒。

四丈河,北起北闸口镇西右营村,与幸福横河相通,南到八里台镇西小站村,与马厂减河相通,全长7.82公里,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

幸福河(南白排河),北起双洋渠扬水站,与海河相通,经导虹穿大沽排污河南到八里台镇北中塘村,与马厂减河相通,全长30.8公里,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

建设治理

工程建设

南运河南起山东临清,北至天津三岔河口,历史上亦称御河、卫河、清河,在三岔河口与北运河汇合流入海河。南运河水主要来自其上游的漳河与卫河,因此南运河水系又称为漳卫南运河水系。南运河历史上曾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

南运河历史上水灾严重,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为减轻南运河洪水对天津的威胁,曾亲沿南运河考察水情,提出在今静海以南的靳官屯开挖一条直达海口的减河,以利泄洪,并命驻守马厂的淮军总兵周盛传部三十余营承担此项工程。

据《天津简志》农业篇农田水利部分和《靳官屯闸李鸿章碑文》记载,马厂减河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淮军驻守青县之马厂迤逦至天津新城。为引排水屯垦稻地,命令提督周盛传统率三十余营驻军,分段开挖疏浚,于光绪六年竣工。起自青县靳官屯(马厂减河附近),东经小站镇(当时称新农镇)至大沽海口,全长90公里。之后,为了开垦种稻,在沿河两岸下游(小站地区)各开挖支河1条,横河6条,萦带泄流入海。沿河分别建石、铁柱板桥4座,以方便行人。为了控制上游水位,防止南运河水倒灌,于光绪六年(1881)修建了马厂减河渠首工程——靳官屯大闸(九宣闸),李鸿章亲书“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此碑至今在九宣闸北保存完好。全部基础及闸墩均系旧物,目前保存完好。历时6年,官屯稻地6万余亩,民营13.6万亩。此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又建桥闸等建筑物50余处。

河道治理

1951年,独流减河开挖时,马厂减河北台至万家码头段,保留深槽,堤防被铲除。由此马厂减河,被分割为上下段。上段九宣闸至马圈闸(5孔,闸底高程3.1米,过流120立方米/秒),通过马圈闸分洪进入引河至北大港水库漫流入海。下段万家码头至新城33公里,流经南郊区28公里,河上口宽47米,下口宽12米,底高程-2.5米,流量23立方米/秒,堤顶高程6米,蓄水位1米,蓄水量130万立方米,流经塘沽区河段长5公里,河上口宽32米,河下口宽12米,河底高程-2.5米,过河流量20立方米/秒,堤顶高程3.5米,蓄水水位1米,蓄水量40万立方米。于塘沽区新城西入海河干流,至此下段无行洪任务,变为引灌、排沥、蓄水河道。

1970年,南郊区在本区段内进行河道改造疏浚。首闸万家码头引水闸位于西郊区界内,因年久失修自然老化,发生严重漏水,为度汛安全,每年采取汛前闸前河口打坝,汛后拆除,费工费料又不安全,于是1983年11月15日由南郊区进行迁建施工,改在大港区界内另辟河口建5孔3.5米×3.5米箱型涵闸1座,2×15吨手电两用启闭机10台,钢闸门,设计流量70立方米/秒,1985年9月15日竣工。

马厂减河上段自马圈闸、马圈引河的启用,31公里以下的9公里段河道被淤塞,堤防残缺不全。1983年4月由市水利局投资于南、北台村之间独流减河南堤建马厂减河尾闸,同时疏浚了31公里至40公里一段的河道,清淤土方复右堤,并建部分生产桥,至此马厂减河才保其上段的完整体系。

马厂减河,由南郊经清水港至新城村西入海河。清代周盛清率军开挖马厂减河,主要是为在马厂开荒屯田和运输使用,距今200余年。两端分别与海河及独流减河相联,平时为用水河道,汛期兼做排水河道。上口宽40米,底宽12米,堤顶高5米(大沽高程),边坡1∶25,底高-1.0米,地面高程3.4米,无纵坡,流量30秒立方米。塘沽区管辖长度5公里,堤防长度10公里。这条河引南运河河水,向东北流入海河。中段在万家码头同独流减河相交,分泄南运河、子牙河和大清河汛期洪水,以减轻海河干流的负担。在大港区境内共有两个河段,上段减河由富强闸至独流减河,长约17公里,为一级河道;下段减河自独流减河至十米河长约10公里,为二级河道。

引水工程

为解决海河枯水期城市用水的水源问题,1977年10月中共天津市委批准“津港运河引水工程方案”。引水路线由北大港水库十号口门处起,经马厂减河提升至津港运河,再由水厂专用河道进入凌庄水厂。全长61公里,后停用。

工程效益

清代周盛清率军开挖马厂减河,主要是为在马厂开荒屯田和运输使用。马厂减河的开通,一方面解决了南运河泄洪问题,局部解决了南运河洪水对天津城区的压力。同时又解决了津南广大地区用运河水刷碱开荒问题,更解决了移驻小站地区淮军周盛传部屯田种粮问题,正如李鸿章在“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中所说:“一举而三善备焉。”驰名中外的天津“小站稻”,正是由于马厂减河的开通而培育出来的。

1950年代,为了维持小站稻的出口,保证水稻的生产,在海河流域自身水源枯欠的年月,就曾直接或间接由河南省的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引黄河水经卫运河、南运河、马厂减河向小站地区和团泊洼地区送水种稻。60年代,在由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横山岭水库,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岳城水库给天津供水以保证天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时,也曾用南运河和马厂减河输水。

独流减河将马厂减河分为南北两段后,北段两端分别与海河及独流减河相联,平时为用水河道,干旱时,通过海河或独流减河向津南地区供水。汛期兼做排水河道,通过两端泵站将津南地区沥水排向海河或独流减河。

涵闸泵站

九宣闸(靳官屯闸),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大张屯,是马厂减河首闸,经此分泄南运河洪水,从靳官屯闸记碑文中推证是光绪六年(1880)建闸。当时称作靳官屯大桥闸,后改称九宣闸,意即宣泄多条河来水的闸。为石质双料5孔大桥闸,每孔净宽5.8米,共4座闸墩,其中3座闸墩各2.98米宽,另一边墩宽2.97米。初建时为木质叠梁闸门,每孔有8块闸板,每块高一尺五寸。当时规定:“无论运河水势大小,提放闸板不得过五块之数,以示限制两重运道。”这样,闸孔常年有3块闸板放置,3块闸板高四尺五寸,加上减河河底高于运河底四尺,因此,南运河水深可达八尺以上,“重运自足资浮送,下游亦不致停淤。”1965年,由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将大闸启闭设备改为电动启闭,同时大闸工作桥亦由木质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

马厂减河尾闸(南台闸),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南、北台村之间,独流减河右堤与马厂减河河道中心线交汇处。属二级建筑物设计,抗震按八度烈度设防。主要建筑物涵闸一座,辅设公路桥。工程效益以引蓄为主,适量调洪,可小流量反向引水进行农业灌溉。设计单位天津市大港区水利局设计室,工程标准及工程指标由天津市引黄领导小组提供。施工单位大港区水利局,1983年4月1日正式动工,同年11月底全部竣工。

赵连庄节制闸,马厂减河由于汛期洪水含泥沙量较高,为了减轻独流减河下口淤积,1957年兴建了赵连庄节制闸,共4孔。设计流量100秒立方米,其中弧形闸1孔。流量60秒立方米,宽4.0米,深7.5米;水利发电闸门3孔,设计流量40秒立方米,闸底高度2.50米,以限制洪水下泄流量(发电闸门已堵死)。

马圈分洪闸(又名洋闸),为了提前向北大港分洪,1921年由顺直水利委员会工程处组织兴建了马圈分洪闸,共5孔,每孔6.0×3.95米,设计流量120秒立米;闸底高程边孔4.8米,中孔4.5米;消力坎高程4.8米,钢平板结构,可提前分泄马厂减河洪水入北大港。建国(1949)后,于1956年由天津专区对该闸进行改建,改建后的技术指标是:闸总宽36.30米,闸长5.0米,顶高程6.67米,闸底高程2.27米,墩厚0.7米;共5孔,中孔宽5.9米,深4.4米,跨度7.6米;边孔宽5.9米,深4.4米,跨度6.75米。该闸在大港地区种植水稻时期曾起到重要作用,现仍对北大港水库蓄水起着重要作用。

东台子泵站,位于独流减河左堤桩号43+300,马厂减河与独流减河交汇处,为排灌两用泵站。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设置5台1200ZLB-125型立式轴流泵。

葛沽泵站,位于海河与马厂减河交汇处,横跨马厂减河上,采用正向进水方式,中轴线与西关闸轴线重合,泵型选用4台1022QZB2125型潜水转流泵,设计流量16立方米/秒。承担双月双洋、葛沽、西关三个排涝小区中的排沥任务,弥补海河汛期禁排二道闸上游泵站排沥流量的不足,并兼顾马厂减河两岸临近农田排碱和马厂减河灌溉时排碱蓄水及海河水置换等功能。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