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更新时间:2024-09-14 12:15

鼻息肉(nasal polyps),别名鼻痔,是一类发生在鼻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为鼻部常见病。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水肿型、慢性炎症或纤维化型(大量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核中性粒细胞)、浆黏液腺体型、不典型基质型。根据息肉发病数量分为两种类型:单发息肉、多发息肉。临床上,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息肉称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分型

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将鼻息肉分为四种类型:

根据息肉发病数量分为两种类型:

临床上,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息肉称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一般自上颌窦的囊肿黏膜,经后囟进入鼻腔甚至垂入后鼻孔。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占全部鼻息肉的4.6%,多发于青少年,有报道全部儿童鼻息肉患者大约1/3的人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后鼻孔息肉呈单发性,也可来自蝶窦、额窦和后组筛窦。

病因

鼻息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与病原微生物、遗传因素、免疫机制和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

病毒、细菌和真菌可破坏鼻黏膜上皮屏障,入侵鼻黏膜,感染后上调局部炎性反应因子,导致鼻黏膜上皮增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组织重塑,最终形成息肉。

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狭窄或局部黏膜肿胀,可使黏膜相互接触,导致该部位纤毛活动障碍、黏膜血流减少,以致局部黏膜缺氧,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弱而导致鼻息肉形成。

由于大多数鼻息肉为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其临床表现与过敏的症状和体征相似,且鼻息肉与哮喘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将鼻息肉与变态反应联系起来。

有Meta分析显示99%的鼻息肉患者有鼻黏膜免疫反应而无系统的免疫反应。

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包括阿司匹林性哮喘、鼻息肉和阿司匹林不耐受,是由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所致。

这类患者鼻息肉多为双侧,术后极易复发。

有研究认为鼻息肉是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也有学者推测鼻息肉属于多基因遗传,它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症状

鼻塞和鼻腔分泌物增多为鼻息肉常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鼻息肉多为双侧,也有单侧发生者。

典型症状

常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并呈进行性加重,甚至完全阻塞鼻腔通气,鼻塞严重者表现为闭塞性鼻音、睡眠打鼾。

鼻腔流黏性或脓性涕,间或清涕,可伴喷嚏。

可伴嗅觉减退或丧失,多为传导性嗅觉障碍。

伴随症状

当鼻息肉或分泌物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

鼻息肉妨碍并阻塞鼻窦引流,常继发鼻窦炎,有鼻背、额部及面颊部胀痛不适感。

鼻息肉患者中哮喘发生率高达20%~30%,这是因为“同一气道,同一炎症”,鼻息肉与支气管哮喘为同一气道的慢性黏膜炎症,鼻息肉组织产生的IL-5及其他细胞因子可作用于支气管黏膜而致哮喘。

病史较长或反复发作的巨大双侧鼻腔息肉,可引起外鼻畸形,即两侧鼻背变宽,形似蛙腹,称为“蛙鼻”。

就医

如果出现流涕、打喷嚏、一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并逐渐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越早诊治,疗效越好。

根据国内外指南建议,诊断依据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但确诊仍需病理学诊断支持。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相关检查

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术前检查、相关免疫学检查等。

可见鼻腔内一个或多个荔枝肉样肿物,灰白或淡黄、半透明,病程长的可为粉红色,表面光滑。息肉带蒂或广基,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鼻腔内有浆液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在鼻息肉的影像学诊断方面,没有独特的影像特征。CT可提示单侧或双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团块影,通常为黏液或软组织密度。息肉生长紧密时会引起筛窦骨壁的片状吸收,表现为周围黏液密度包绕的高密度区。

对有骨质吸收的患者,应行活检病理学诊断,排除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如纤维血管瘤、内翻乳头状瘤浆细胞瘤腺样囊性癌嗅神经母细胞瘤鳞状细胞癌等,病理检查可鉴别诊断。

患者多有鼻出血史,CT上颌窦及筛窦可见“占位性病变”,鼻腔内(多为一侧)可见较多暗红色坏死组织,触之易出血;有时在后鼻孔及鼻咽部可见到暗红色或出血性组织。

患者筛板有先天性缺损时,脑膜或连同脑组织可向鼻腔下坠,酷似息肉,尤其在婴幼儿鼻塞、鼻腔检查发现“鼻息肉”时,可做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以药物与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主,具体治疗方案主要根据鼻窦炎的严重程度来定。

急性期治疗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有急性感染时,可以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不超过2周。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初发较小息肉和鼻息肉围手术期者需药物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初发较小息肉、鼻息肉围手术期或伴有明显变态反应表现(如打喷嚏、流清涕和鼻痒等症状)者,可应用鼻喷糖皮质激素,通常每日1次,清晨用药,严重者每日2次,需持续用药2~3个月。

伴有明显变态反应症状、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或哮喘的鼻息肉患者,可于围手术期口服泼尼松,具体剂量需遵医嘱。

用药期间应注意保护胃黏膜;有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疾病患者禁用。

可稀化鼻腔鼻窦分泌物并改善纤毛活性,有促进黏液排出和有助于鼻腔鼻窦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

对伴有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患者可应用抗过敏药物,包括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疗程不少于4周。

对于伴有哮喘的患者,首选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手术治疗

多数鼻息肉,特别是多发和复发性鼻息肉者,需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手术是针对症状的治疗,并非针对病因,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手术是在鼻内镜和电视监视下,切除鼻息肉,开放鼻窦,纠正鼻中隔偏曲等鼻腔解剖学异常,尽可能保留鼻窦黏膜,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为鼻腔鼻窦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条件。

中医治疗

可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辅助方法,依据病情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酌情使用。

其他治疗

鼻腔冲洗是鼻内镜围手术期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治疗新进展

生物治疗:使用IgE、IL-5和IL-4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肌肉内注射已被证实可以显著缩小鼻息肉体积,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和生活治疗,但需针对相应的免疫特征和分型,是未来精准治疗的选择。

预后

鼻息肉的手术治愈率可达85%~90%,但也与病因有关,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的患者术后更易复发。

手术后定期内镜随访和综合治疗是鼻息肉治疗成功的关键。

鼻息肉的手术并发症即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和颅眶损伤。

鼻内镜术中正确处理、术者娴熟的手术技巧和术后规范的综合治疗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日常护理

鼻息肉有一定的复发倾向,因此需长期关注和恰当的护理及治疗。

家庭护理

围手术期需使用鼻喷糖皮质激素,用药需遵医嘱。

术后需要在家里自行清理鼻腔,定期复查,术后复查术腔至少为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需2年以上。

日常生活管理

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患者应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日常监测指标

由于病因不同,鼻息肉有复发的可能,患者如术后需密切监测症状,若再次出现持续性鼻塞和流涕等症状,需及时复查。

特殊注意事项

规律用药,定期复查。

预防

研究进展

2019年,Hippo通路控制气道上皮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已分化细胞之间的平衡,并参与鼻息肉的上皮重塑。进一步研究Hippo通路有助于了解鼻息肉和慢性鼻黏膜炎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和思路。

2021年7月2日,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官方杂志《过敏科学与临床免疫学》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争教授团队“鼻息肉中滤泡外PD-1highCXCR5-CD4+T细胞参与局部免疫球蛋白产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为鼻息肉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将新的免疫治疗方法运用于临床,提高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2023年,张学刚研究表明,对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实施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结合罗红霉素治疗的效果更显著,可促进miR-200a表达和抑制HIF-1、VEGF表达,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改善鼻功能。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