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

更新时间:2024-07-02 20:56

五毒是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五种动物的通称。蛇是有鳞目蛇亚目动物。体呈细长圆筒状,体表常覆有鳞片。蝎子是蝎目动物。身体形似琵琶,背面黑褐色,腹面浅黄色。蜈蚣是蜈蚣目动物。躯干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有足一对。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体短而粗壮;皮肤上有突起。壁虎是有鳞目壁虎科动物。体小型,背腹扁平;体背具粒鳞间散有疣鳞。

简介

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由于古时人们自然知识匮乏,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

民间习俗

从战国时起,北方民间就认为“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因为天气热,容易流行瘟疫,而且蛇虫开始繁殖,容易咬伤人,采草药、挂艾草、洗草药水,都是祛病防疫的习俗。

五毒耳枕,青蛙来保佑老人孩童安康,并把它作为礼品赠送亲友,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和善、友爱。辟邪,保平安。

其它相关

关于壁虎

壁虎(古人认为壁虎尿甚毒,入眼则瞎,入耳则聋,滴到人身上就会引起溃烂,吃了壁虎爬过的东西便会中毒死亡。当壁虎爬到人的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